緬甸通過鎮壓平定局勢後何去何從

2007-11-19 13:12:21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第13屆東盟高峰會於18日在新加坡召開,作為峰會東道主的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特派代表再諾赴緬甸,邀請緬甸總理添盛中將參加峰會。添盛向再諾簡略說明緬甸最近局勢發展,包括實現民主進程7步驟藍圖的進展。再諾也向添盛重申,新加坡政府期待緬甸政府能繼續和聯合國特使甘巴里合作,早日實現緬甸全國和解。
 
新加坡的願望,也是所有東盟國家,包括與整個亞洲有關的國家如中國、日本、俄羅斯的共同願望。因為大家都生活在同1個地區,1國的不安定,足以影響全區的生活,所以中國強烈主張通過對話和平解決問題,不要把事情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緬甸在9月底因為調升民生用油價格,引起民眾示威抗議,並進一步演變成為僧侶的民主示威抗議,軍政府隨後採取武力鎮壓,並造成多人死亡,其中包括1名日本籍記者,引發全球矚目。所以,緬甸問題無疑仍將是此次東盟峰會上討論的焦點。
 
美國在緬甸出事後,立即宣布對緬甸實施新的制裁,但其制裁表面大於實質,對緬甸軍人政府作出改變毫無意義,純粹為順應國內民意的表演。日本根本就不想制裁緬甸,並公開表示,如果讓緬甸認為日美一樣,那以後再無法接觸。歐盟的制裁更有意思,明文規定制裁不包括石油和天然氣。
 
美國對緬甸政策一向是「以壓促變」,當這一套行不通,就將問題國際化,壓東盟和聯合國制裁緬甸。但緬甸問題畢竟是內政,並未構成國際與地區和平與安定的威脅。由於中國、俄羅斯、日本都持此種看法,美國感到孤立,乃傳出有人要揪後台,甚至提出抵制2008奧運的說法。實際上,中國對緬甸的影響有限。中國與其他周邊國家一樣,希望緬甸保持穩定,而不是像南斯拉夫或伊拉克那樣陷入大動亂。知情的人認為,中國並非偏向緬甸,要說從緬甸得到好處,泰國便比中國多。
 
緬甸今天的情況,應該說「民生」比「民主」更重要,長期鎖國閉門,對外經濟關係斷絕,人民都生活不下去,還談什麼民主?而實現「民生」改善之前,必須先營造安定的環境,待「民生」有進展之後,人民生活好了,然後可以談「民主」。
 
美國近日態度已轉向務實,美駐聯合國大使哈利勒紮德說:「首先是政權轉移十分重要……,軍方作為國家機構,在政權轉移展開談判期間和之後仍得扮演一定角色。不過,這對話要讓國際社會與區域國家參與。」儘管這些話體現美國對緬甸政策轉向務實,但似乎又要爭奪緬甸民主化的主導權。
 
最近美國第1夫人羅拉.布希一反常態,頻頻出來指責緬甸,10月10日在「華爾街日報」撰文說,緬甸軍事執政當局已無合法性,應「靠邊站」。緬甸政治問題本不在總統夫人的關心範圍,她給人的印象是在搞選戰。
 
解決緬甸問題,不是1次民主選舉就能解決的,因為緬甸現在是3分鼎立:軍政府、反對派、少數民族,誰也取代不了誰,誰也消滅不了誰,所以要互相妥協。不但政府要妥協,反對派也應考慮到政府的實際顧慮,不能憑自己的良心願望或國際聲援,就要求民主一步到位。
 
所以,要通過對話,互相妥協達成和解,實現和諧共治架構,是緬甸的唯一出路。翁山素姬曾說,南非白人與黑人分歧那麼大,最終都能達成協議,而緬甸軍人與反對派為什麼不能?翁山素姬有所不知,南非曼德拉有妥協,而翁山素姬不懂妥協。
 
有輿論認為翁山素姬實際上眼光相當狹隘,例如她反對發展旅遊事業,理由是緬甸基本建設未開動,談什麼旅遊。所以,她若執政,第1條違反現代經營常理的便是禁絕旅遊。這是多麼愚蠢閉塞的思維!
 
正是由於長期閉關鎖國政策,使人人思想處於閉塞之中。所以緬甸要進步,先要打開國門,讓大家看見外面的世界,也讓世界看見緬甸內部,等內外暢通無阻之後,經濟貿易自然便能夠通暢無阻的發展,等到緬甸人靈活了,賺到錢了,生活改善了,那時再通過選舉建立民主,這樣的民主才是真正能夠鞏固的。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