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在新加坡召開的東南亞國家聯盟年度高階層會,與會10國領袖簽署了具畫時代意義的「東盟憲章」。自茲將東盟整合為1個類似歐盟的法定組織。將來如果推動工作順利,東盟憲章正式生效。這個以經濟論壇方式運作了40年的國際組織,轉型為取得國際談判和往來的法律地位。並達到東盟成為單一市場和生產基地,會員國間的貨物、服務、投資、資本可以自由流通。在「區域整合一體化」的大潮下,東盟領袖做了這般轉型的選擇,陳義高、難度也高,外界自然樂觀其成。
東盟領袖2007年1月13日在菲律賓宿霧的高階層會決定採取東盟憲章藍圖做發展依據。並在會議宣言中強調,這是東盟能夠因應未來挑戰和機會的作為。基本上,東盟領袖早已不耐於東盟對會員國沒有約束的規章,對外界批評東盟已與外交「空談俱樂部」相去無幾的說法,尤其認為不妥。因此2003年10月7日發表「第2次峇里島協和宣言」時,就已經提出於2020年前邁向「經濟統合」的主張。2段關鍵性的文獻,充分說明了東盟領袖,尤其是經濟發展表現不錯的成員國,非儘早做到以「更有效」方式重新出發不可。在客觀看法中覺得 「歐盟化」並非東盟轉型的靈丹,但卻是東盟當前的唯一仿效對象,相信領袖們的立場必有其依據,對東盟的演變會做出貢獻。
「東盟憲章」議題從原宣布的2020年提前到2015年以前達成,相關主張首見於東盟10國經濟部長2006年8月間集會吉隆坡時。當時支持提早實現設立東盟單一經濟區的主流意見,是東盟地區必須加速整合,才能在吸引外國投資方面,趕上中國和印度。當時東盟發布的資料,是2004年東盟10國共吸引380億美元的外國投資,為歷來最高的紀錄。甚至超過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若干年的340億美元,但仍比不上中國,中國1年大約可以獲得500億美元的外國投資。將提早設立單一經濟區的主要理由,列為與印度、中國爭取外國投資。簡化後的說法得到全票支持,其他爭取投資的條件反列為次要,可能是為東盟憲章催生最具說服力的因素。
東盟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要創新以求自保,是非常正確的做法,馬來西亞總理巴達威曾強調,如果不加速創設區域單一市場,就可能失去重要投資目的地的地位。擁有5億6000萬人口的東盟必須保護自己,維持具有競爭力生產基地的地位。但是無論其為保護投資目的地、維持具有競爭力生產基地,都應該有充分的配套,否則是無法吸引外資前來的。目前東盟貨物和服務流通的障礙、對企業的限制,還是牢不可破的阻擋地區成長力量。東盟5.6億人口的市場,卻僅占世界貿易額的6%,這些連非專業人士都知道不利於產銷的因素不除掉,對經濟體而言,都難以邁步前行。
「區域整合一體化」的思維,也許才是東盟憲章發展的正確方向,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曾強調,「為使東盟更強大,我們必須加速並深化區域整合。東盟憲章是我們開展這個過程的重要步驟。」但是東盟區域內的經濟發展太不平衡,歷史文化相當分歧,語言文字不同,風俗習慣差異大,這是深化區域整合的最大困難,將來東盟憲章在開展過程中能發揮何種影響,都是值得觀察的焦點。如何將「一體化」的認知推廣,做為推動東盟合作、和諧的基礎,是成敗的關鍵之1。
東盟憲章經領袖們簽署,是1個新問題的開始,接下來是必須交由經各國以內閣討論、公投或國會批准的形式同意後才能定案,程序一關接著一關,且在此之前早有外國提出了民主人權的高標準,憲章簽署後,又有領袖表達如不支持民主人權原則,某國國會可能不會批准之說,陰霾籠罩,令人懸慮。
東盟領袖2007年1月13日在菲律賓宿霧的高階層會決定採取東盟憲章藍圖做發展依據。並在會議宣言中強調,這是東盟能夠因應未來挑戰和機會的作為。基本上,東盟領袖早已不耐於東盟對會員國沒有約束的規章,對外界批評東盟已與外交「空談俱樂部」相去無幾的說法,尤其認為不妥。因此2003年10月7日發表「第2次峇里島協和宣言」時,就已經提出於2020年前邁向「經濟統合」的主張。2段關鍵性的文獻,充分說明了東盟領袖,尤其是經濟發展表現不錯的成員國,非儘早做到以「更有效」方式重新出發不可。在客觀看法中覺得 「歐盟化」並非東盟轉型的靈丹,但卻是東盟當前的唯一仿效對象,相信領袖們的立場必有其依據,對東盟的演變會做出貢獻。
「東盟憲章」議題從原宣布的2020年提前到2015年以前達成,相關主張首見於東盟10國經濟部長2006年8月間集會吉隆坡時。當時支持提早實現設立東盟單一經濟區的主流意見,是東盟地區必須加速整合,才能在吸引外國投資方面,趕上中國和印度。當時東盟發布的資料,是2004年東盟10國共吸引380億美元的外國投資,為歷來最高的紀錄。甚至超過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若干年的340億美元,但仍比不上中國,中國1年大約可以獲得500億美元的外國投資。將提早設立單一經濟區的主要理由,列為與印度、中國爭取外國投資。簡化後的說法得到全票支持,其他爭取投資的條件反列為次要,可能是為東盟憲章催生最具說服力的因素。
東盟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要創新以求自保,是非常正確的做法,馬來西亞總理巴達威曾強調,如果不加速創設區域單一市場,就可能失去重要投資目的地的地位。擁有5億6000萬人口的東盟必須保護自己,維持具有競爭力生產基地的地位。但是無論其為保護投資目的地、維持具有競爭力生產基地,都應該有充分的配套,否則是無法吸引外資前來的。目前東盟貨物和服務流通的障礙、對企業的限制,還是牢不可破的阻擋地區成長力量。東盟5.6億人口的市場,卻僅占世界貿易額的6%,這些連非專業人士都知道不利於產銷的因素不除掉,對經濟體而言,都難以邁步前行。
「區域整合一體化」的思維,也許才是東盟憲章發展的正確方向,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曾強調,「為使東盟更強大,我們必須加速並深化區域整合。東盟憲章是我們開展這個過程的重要步驟。」但是東盟區域內的經濟發展太不平衡,歷史文化相當分歧,語言文字不同,風俗習慣差異大,這是深化區域整合的最大困難,將來東盟憲章在開展過程中能發揮何種影響,都是值得觀察的焦點。如何將「一體化」的認知推廣,做為推動東盟合作、和諧的基礎,是成敗的關鍵之1。
東盟憲章經領袖們簽署,是1個新問題的開始,接下來是必須交由經各國以內閣討論、公投或國會批准的形式同意後才能定案,程序一關接著一關,且在此之前早有外國提出了民主人權的高標準,憲章簽署後,又有領袖表達如不支持民主人權原則,某國國會可能不會批准之說,陰霾籠罩,令人懸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