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前哨戰 能否改寫歷史?

2007-12-12 18:06:35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美國總統大選要到明年11月才投票,但競選活動已經白熱化。愛阿華州的基層黨團會議將於明年1月3日舉行,距今不過三周。誰能取得「先聲奪人」的聲勢,對未來選情將有重大關係,所以各路候選人全力衝刺的動向備受關注,都希望從宏觀性觀察中,瞭解明年大選的特色,進一步體會到美國民主政治運作的新貌。
 
競爭者特別踴躍,是2008年大選的特色之1。由於布希兩任期滿,依法不能競選;副總統錢尼早已聲明無意參選,所以沒有「現任」競選,形成開放之局。共和、民主兩黨各有8人出馬角逐黨內提名。競爭激烈,選情撲朔迷離。
 
高學歷幾乎成為必要條件。共和黨8位參選者,6人有博士學位。民主黨8人中也有5位博士。其餘則至少也是碩士、學士。林肯式自學苦修式的人,出頭機會幾乎沒有了。
 
參選者的經歷都以民選公職為主。8位共和黨員有2位聯邦參議員,3位眾議員,2位州長和1位前市長。民主黨陣中,現任參議員佔了6席,再加1位眾議員和1位州長。每位參選人都有歷經選戰的經驗,而不是在中央當過大官,或在地方當過領導,更不是靠上頭有人「提拔定案」。他們的政治資本,是過去得到的,以及明年可望贏得的選票。
 
民主政治的1個重要原則是,選民的抉擇才是定案。事前誰也無法斷言某1候選人必然當選,一定要選票開出來才真正算數。因此,雖然民調天天出爐,但領先者不敢躊躇滿志,吊尾者也並不灰心。民意說了才算。
 
明年大選是21世紀第1場大選,是可能創下若干新紀錄的選戰。選舉的結果,可能出現200多年歷史上第1位女性總統(希拉蕊)、第1位非洲裔(歐巴瑪)、第1位西語裔(李察遜),或第1位摩門教徒(羅穆尼)。過去200多年來存在的「玻璃天花板」能否打破,美國政治前景會「變」到甚麼程度,都有待選民作出決定。所以2008大選特別有看頭。
 
布希政府治績毀譽不一,民主黨人摩拳擦掌要重入白宮。前第1夫人、現任參議員希拉蕊,在民調中大幅超前,募款之旺也領先群雄。她雖曾慨嘆「總統候選人仍是男童俱樂部」,但她已得到了「萬綠叢中1點紅」的好處,共和黨高層數月來已將希拉蕊定位為「假想敵」,認為她在民主黨全代會中必可脫穎而出。
 
可是,近數周來,歐巴瑪異軍崛起,聲光日盛,希拉蕊感受威脅,兩人在不同場合互相攻擊。歐巴瑪的弱點是,他當選參議員不過兩年,未免太嫩。經驗不足。所以他反唇相譏,「經驗多」未必就好,看看錢尼和倫斯斐(前國防部長)就可以明白」。他並嘲諷,「柯林頓總統任內,她並不是財政部長」。
 
有謀士建議,希正歐副,配成一手強牌,豈不相得益彰,保證必勝?然而,在層層初選和黨大會之前,看不出有那樣配對的端倪。
 
共和黨以執政黨地位,似乎守多於攻。他們以希拉蕊為假想敵,同時卻又相信她是「比較容易擊敗的對手」。前紐約市長朱利安尼目前握有一馬當先的優勢,但他的問題也很多。
 
選戰1步1步升級,每1步都離不開民意的考驗。真正投票日還在1年之後,選情千變萬化,日前的分析評估,祇能觀其大勢。不要說1年後的事,就是3周後的愛阿華選情,也仍有可能出乎意表的變化,等著瞧吧。
 
民心如水,可以載舟,亦可以覆舟。當前熱門話題,非法移民如何處置,要不要從伊拉克撤兵,要不要辦全民健保。議題的轉移顯示民意的多樣性,每1個參選人都必須善解民意。這也許正是民主政治吸引人的地方。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