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變遷會議分歧多卻有意義

2007-12-23 01:43:41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全球氣候變遷會議,由12月3日起在印尼的峇里島開幕,到14日閉幕,其後又延了1天,15日有意外轉折,美國不再反對以強烈措詞形容窮國對降溫技術的需求,之後,與會的190國代表通過協商新全球暖化協定的計畫「峇里島路線圖」。

「峇里島路線圖」並不保證任何溫室效應減排規模或任何國家的承諾,僅意味各國同意繼續磋商。新協定旨在取代預定2012年失效的京都議定書。聯合國表示,新協定必須2009年底前定案,使各國得在2012年年底前批准。
 
全球氣候變遷會議足足開了13天,會場內大部分時間只聞一片爭吵之聲。原因是美國不肯讓步,在減少溫室排放上,美國代表堅持一如既往,要排出多少便多少,根本不受限制,理由是溫室效應不一定與工業發展有關。在這種情況下,地球只有繼續遭污染下去,直到有1天地球終走向毀滅之日為止!
 
這個氣候會議開得不是時候,恰巧在美國大選前夕舉行。這時候的美國人,腦子裡只有大選,那管地球爆炸了,他們也不會打理的。大家都知道,美國是1個憑工業突然間發達起來的國家,他們重視工業重過他們的生命。但美國人沒有長遠的眼光,他們寧願守住那批已過時的舊機器,以便贏取更多的利潤。他們絕不會替全球人類著想,革新工業,建立1個無污染的世界,使地球上的人健康起來,使污染效應減到最少,這事似與他們毫無關係。
 
也正是這種狹隘的觀念,使美國歷任參加總統競爭的總統候選人,都不敢去觸動這個問題。他們只知一味支持美國的工業發展,包括設備老舊的工業。要是有誰使美國工業的立場生變,去支持什麼減少氣溫排放,拯救地球等等,那這人面對國人一定大吃排頭。
 
這就是峇里島氣候會議滿途荊棘的原因,富國既不能得罪,窮國也不能得罪,說1句話,走1步路,都會惹得荊棘滿身。
 
會議剛開始,火藥味很濃,其中美國成為眾矢之的,完全顯出1個這個世界唯一超級大國在氣候問題上的孤立,以及全球壓制之下的無力。
 
中國和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則提出要求,會議文本加入發達國家須承擔更大責任的字眼,如分享更多環保或科技。他們臨時提出這要求,是因為歐盟向美國讓步,不再堅持列明發達國家的減排目標。
 
當歐盟主席宣布大家同意這個要求,美副國務卿多布里揚斯基立即表示反對。與會代表不斷發出噓聲,發展中國家中國更連續發言,斥責美國,連澳洲和日本這時也沒有支持美國。
 
巴布亞新幾內亞的代表更對美國說,「我們尋求你的領導,但如果你不願意領導全球,那就讓我們其他的人做,請你們立刻離開。」全場頓時掌聲如雷。美副國務卿多布里揚斯基大約在20分鐘後,才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不得不宣布,美國同意讓步,同時接受其他國家的共識,這才贏得全場鼓掌致意。他在會後承認,他是在華府未准之下作出讓步的。言下之意,他回去要捱多重的屁股,自己心中都沒數。
 
中國反對以總量衡量排放量程度,中國人均全年排放二氧化碳量為3.65噸,遠低於美國和西方發達國家,「所以總不同意和發達國家同等責任」。
 
另1個分歧,是中國要求發達國家率先減排,實現京都議定書之下的減排目標,並按框架公約要發達國家提供資金和轉讓相關技術,幫助窮國提升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中方還認為,發展中國家當務之急,是發展經濟解決溫飽,擺脫貧窮。在經濟發展時,盡可能保護環境,應對氣候變化,但不可能因應氣候變化而置人民溫飽於不顧。「沒有飯吃,能談什麼天氣?」這是「飽肚子第1,環保第2」的脫貧觀念。
 
由於貧富的差距,世界氣候會議各有不同立場。富國不出錢幫助窮國購置設備,使其從而致富,漸漸拉近貧富距離,會議是一事無成的。
 
氣候會議的最大意義,是通過種種真實的驚人資訊,令人聽到災難越來越近的聲音,從而知所警惕,未雨綢繆,不要等到地球來不及拯救的1天。
 
貧富是暫時的,生命是比什麼都更寶貴,如果大家都能通過會議認識生命的價值,共同拿出錢來,拯救地球,那會議的目的就達到了!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