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保健教育做社會發展的基礎

2007-12-24 12:14:15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印尼當局和「聯合國國際兒童教育基金」(UNICEF)駐印尼代表駱提萊說,日前簽署了1項以提高全印尼兒童生活教育為主旨的新協議。聯合國方面將供應1億2,500萬美元經費,報導母親和孩童保健,於2008年內提升衛生設備,改善觀念和行為。開發中國家的學校衛生設施普遍不好,生活習慣也難達到正常要求標準,聯合國的專門機構選擇從這方面著手改善。用心深入,同時難度也很高,希望印尼當局能充分把握此一難得機會,全力促成學生生活教育的改善,作為東盟的示範。
 
根據聯合國機構的統計,亞洲地區兒童普遍在不合現代生活條件的環境中過日子,約半數學齡期的孩子在貧困中掙扎。這群孩子平日衣食不周,能夠受教育的機會不多,是弱勢族群中的弱勢。一直是不安定社會的邊緣人。國際社會為了改善環境,消除貧困,讓兒童接受教育的權利能夠保持,世世代代都在多方設法。尤其在20世紀將結束、21世紀來臨前的一段期間,各國更有意集中全力,從根本紓解阻礙進步的原因,乃制定1項名為「千禧年發展目標」公約。計畫採漸進的方式,將發展中國家的問題做有效處理,使人類社會發展趨於正常,屆時包括教育在內的若干困難,自然消失。無如國際社會並沒有「畢其功於一役」的成功先例,所謂「千禧發展」的熱鬧期過了,公約早已束之高閣,阻礙進步的因素反而每下愈況,兩極化的現象更明顯,令人坐立不安。
 
聯合國兒童教育基金這回和印尼簽署改善兒童生活習慣的協議,和前述千禧發展目標是否有何關聯,外界不得而知。但這項可能在若干人看起來是「小題大做」的協議,外界的看法與是否和某項目標有何淵源,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相關人士的行動,和「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的精神,幾可完全契合。目前印尼國民教育體系容納了多少學齡兒童入學,資料尚不完整,外界難知其詳。但一般對因受生活壓力無法入學,或中輟謀生、賺錢貼補家用的孩子,卻印象深刻。這些孩子將來都將成為社會的一分子,應該具備起碼的知識和生活條件,社會才有健全發展的機會。如果孩子們無論在學或失學,都得不到起碼的生活常識,對現代生活的保健、衛生一無所知,要社會進步發展是有相當困難的。所以聯合國兒童機構選擇提高兒童生活常識,為來年教育重點,並要孩子的母親也參與,是該肯定、該配合的。
 
根據外界得知的簡單消息,2008年內母子都要養成勤洗手的習慣,學校內要裝設供水龍頭,這又是「知易行難」的要求。在較具水準的環境,水龍頭大致都普遍裝設,有了水源養成洗手習慣,相對就比較容易。但是在亞洲開發中國家,供水既困難,把管線敷設進學校就更困難了,要在1年內處理完畢,無疑是要加把勁的。至於校外兒童的生活常識,即使是勤洗手1個項目,所花的精神會加倍多或甚至毫無希望。這雖是題外話,卻是很重要的,不知印尼當局做不做同步推動、傳達觀念的考慮。
 
另一方面,選擇勤洗手做提升衛生教育的指標項目,且用大錢來推動,相信一般人也會感到不解。但是在新一波的公共衛生思維中,控制病毒流傳,勤洗手比藥物、疫苗來得更有效。原因是特效藥和疫苗的研發費錢、費時、費事,而且儲存困難,同一種疾病的病毒株複雜多變,特定疫苗難以應付。所以愛滋病、流感、禽流感、非感疫情(Sars)等世紀重疾,雖醫藥界菁英傾全力研發,迄無有效疫苗、特效藥可用。回過頭來,勤洗手和「培元固本」的老方子,反能有一定抗病貢獻。聯合國專門機構選擇勤洗手做提升保健生活教育的基本項目,顯有依據和箇中道理。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