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蔣化走火入魔,台灣形象受重創

2007-12-26 12:15:12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與陳水扁和民進黨的作為相對照,即使與兩蔣在漫長現代史上漢賊不兩立的北京,也在浙江奉化修繕蔣公故居,呈現出1種更為寬廣的歷史胸懷,這真讓一直號稱推動民主深化、最講人權人性的台灣,丟盡了顏面。也正因為如此,蔣家的家人蔣方智怡在最後的時刻趕到慈湖陵寢,與大批民眾一起為蔣中正謁靈,並首度公開宣稱,不會按照民進黨政府的指示將兩蔣靈柩移往五指山,而是會遵照經國先生的遺願,將兩蔣遺體移到浙江老家奉化安葬。1個台灣,竟然容不下兩蔣的遺體,容不下1個慈湖陵寢,豈不令人感歎?
 
在台灣,去蔣化的風潮已經颳了好一陣了,從中正紀念堂更名,到推倒蔣公銅像,再到關閉慈湖大溪陵寢,陳水扁和民進黨表面上強調是「轉型正義」,其實還是挑動外省人和本省人的族群矛盾,激化藍綠對立,加深統獨對立,從中撈取政治利益和選票。其實,何止是兩位蔣前總統,連馬英九父親馬鶴凌墓碑上的文字都拿來做文章,陳水扁藉已亡故多年的歷史人物帶動選舉議題,豈是「不厚道」3個字所能概括,而是政治「瘋人」的癲狂之舉,如果台灣的選民真的跟隨其起舞,那真是讓世界看笑話。
 
事實上,兩位前總統對台灣的功過,歷史記載是很清楚的。沒有蔣中正帶領國軍退守台灣,哪裡可能有台灣政治民主、經濟繁榮的今天?台灣至今最多是中國的1個省,甚至比海南島更落後,還有,如果不是國民政府遷台,帶來了大量的錢財,更重要的是人才,並進行土地改革,又怎麼可能出現所謂的「4小龍」台灣奇蹟?還有,如果不是經國先生開放老兵探親,開放黨禁報禁,又怎麼可能有兩岸的交流與台灣的民主化發展,而這兩條如今已經成為台灣繼續生存發展的最重要基礎。當然,無論是當年的白色恐怖還是江南被殺案件,兩蔣時代屬於威權時代,用今天的標準來看,有很多事情是違背人權與法制的,需要認真去反省批判甚至否定平反,這沒有任何問題;但是,歷史人物的功過,必須實事求是和客觀地去進行評價,不能搞中共文化大革命那一套,打倒了,還要踩上1隻腳。在民主社會,最令人詬病的是,當1個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評價,還沒有形成社會的共識,就用行政力量強硬去推動片面的否定行動,這樣的做法不但會引發社會動盪,同時,從本質上看,其與威權時代又有怎樣的不同?
 
陳水扁的歷史認知的水平和政治道德的素質,當然已經是有目共睹,比如,他把反法西斯的4巨頭之1的蔣中正,比喻成希特勒式的人物,就是笑話。但是,誰也沒有料到,被稱為是前民進黨良心、「聖人」的民進黨前主席林義雄,竟然跳出來為陳水扁的「去蔣化」大力辯護,還公然說陳水扁做得不比兩蔣差,此言差矣。首先,將民主時代的陳水扁與威權時代的兩蔣比較,本來就不倫不類;其次,蔣中正至少在美國的幫助下,避免了台灣的「赤化」,而蔣經國先生則推動了台灣的經濟起飛,奠定了民主發展的基礎,那麼,陳水扁8年執政,到底留下了什麼政治遺產呢?再次,林義雄應該清楚知道,民意調查已經充分顯示,在台灣民眾的眼中,認為蔣經國先生對台灣貢獻大過陳水扁的人數,絕對多過認為陳水扁貢獻大的人數,林義雄為阿扁狡辯,只是傷害了他自己的形象聲譽,而改變不了歷史的現實。說穿了,要是台灣連兩位蔣總統的遺體靈柩都不能容下,台灣又怎能容下多元民主?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