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在人事框架成形、政治路線敲定之下,踏入新的1年,中國的關注點,落在了經濟領域。其中最受關注的,是在經濟持續高速成長多年後,在2008年中國經濟,會否出現變局,特別是中國經濟在緊縮的基調下,2008年會不會成為1個轉折點,由高速發展之頂回落。
中國領導層為2008年定調,只強調兩點,1是全面落實中共17大戰略部署之第1年,1是第11個5年規劃承上啟下之年。既是「第1年」,自然是百事要變之年,既然要「承上啟下」自然也是待變之年。而在這兩個定調之外,至少還有3個經濟之外的因素,決定經濟不能不變。
第1個因素,是2008年,是換屆之年。2007年1年,也是換屆之年,那是由中共地方黨委的換屆,一直到中央領導層的換屆。在1黨長期執政之下,2008年輪到政府、人大政協的換屆。其中省級地方的換屆,預定1月完成,國家機關的換屆,則在3月人大、政協會議期間完成。雖說換屆集中在1季度,但影響持續全年,波及經濟,這是因為傳統上有「換屆經濟」之說,新官新政新思路,從地方到中央,都將有所表現。
第2個因素,是2008是「奧運之年」,舉辦奧運,東道主是北京,出力的是全國。奧運會是體育盛事,到了中國則還是政治大事、經濟大事。奧運熱火,年初即將加溫,8月到達高潮,整個秋天都餘音繞樑。對經濟的影響,將是多方面的,特別是人們說的「奧運景氣」效應,會是1種強刺激。
第3個因素,是2008年可望再成改革熱年。因為2008年是改革開放30周年,中國領導層已決意提前籌備,隆重紀念。在回顧改革歷程時,民間自會發出進一步改革呼聲,官方定當拿出新改革舉措應合。未來的改革,不能指望再有聲勢浩大的政治改革,但與政改相關又與經改相連的政府行政體制改革,勢成改革重頭戲,社會體制的諸項改革也可能隨之啟動。即將到來的改革,焦點不在經濟體制,但在在均將對經濟產生重大影響。
回顧經濟領域,變的因素也四圍浮現。其中,最受重視的,是當局的經濟方針,正式以「好」字當頭,首度提出了「防過熱、防通脹」的「雙防」政策,還修改了主要的宏觀調控政策,要實施從緊的貨幣政策、穩健的財政政策。
這些方針、政策的改變,背後是中國領導層要解決「值得注意的新情況新問題」,也即胡錦濤總結的「3過」問題,包括「投資增長過快、信貸投放過多、外貿順差過大」。作為經濟中的突出問題,「3過」互相關連,互相推動,最後的結局就是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
當然,另1個經濟領域裡變的因素,是今年作為「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之年,不僅是經濟發展的指導方針要變,宏觀調控的政策要變,還會出現經濟領域裡全開花的變化。
從大的方向來說,拉動經濟發展的「3駕馬車」投資、外貿和消費,將以消費為駕轅之馬,這將引領固定資產投資政策、對外貿易政策的變化,也將引領出市場體制的變革。與之相似,中國領導層也下決心要力推「節能降耗減排」,隨之而來的能源政策、環境保護政策等等,也將出現重大變化。
另1個與「科學發展觀」緊密相連的,是勞動就業、社會保障領域,將在一系列新修法例下,開始出現變化,這大到對經濟增長的動力,小到對企業的勞工,都將產生無可估量的影響。
當然,不能不考量到國際因素。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跨入第7年,其經濟已與世界經濟深度融合,全球經濟的變化,特別是美國經濟的變局,為中國經濟提供更多機遇,也帶來更大風險。
這一切內外大變和上下待變因素,勢將綜合發力,「結構性問題突出」的中國經濟,將由之而產生「結構性的變化」。而即將浮現的變局中,是由內外失衡走向內外平衡,是軟著陸還是硬著陸,會不會摸到繁榮天花板後開始下滑,正是胡溫待解之題。
中國領導層為2008年定調,只強調兩點,1是全面落實中共17大戰略部署之第1年,1是第11個5年規劃承上啟下之年。既是「第1年」,自然是百事要變之年,既然要「承上啟下」自然也是待變之年。而在這兩個定調之外,至少還有3個經濟之外的因素,決定經濟不能不變。
第1個因素,是2008年,是換屆之年。2007年1年,也是換屆之年,那是由中共地方黨委的換屆,一直到中央領導層的換屆。在1黨長期執政之下,2008年輪到政府、人大政協的換屆。其中省級地方的換屆,預定1月完成,國家機關的換屆,則在3月人大、政協會議期間完成。雖說換屆集中在1季度,但影響持續全年,波及經濟,這是因為傳統上有「換屆經濟」之說,新官新政新思路,從地方到中央,都將有所表現。
第2個因素,是2008是「奧運之年」,舉辦奧運,東道主是北京,出力的是全國。奧運會是體育盛事,到了中國則還是政治大事、經濟大事。奧運熱火,年初即將加溫,8月到達高潮,整個秋天都餘音繞樑。對經濟的影響,將是多方面的,特別是人們說的「奧運景氣」效應,會是1種強刺激。
第3個因素,是2008年可望再成改革熱年。因為2008年是改革開放30周年,中國領導層已決意提前籌備,隆重紀念。在回顧改革歷程時,民間自會發出進一步改革呼聲,官方定當拿出新改革舉措應合。未來的改革,不能指望再有聲勢浩大的政治改革,但與政改相關又與經改相連的政府行政體制改革,勢成改革重頭戲,社會體制的諸項改革也可能隨之啟動。即將到來的改革,焦點不在經濟體制,但在在均將對經濟產生重大影響。
回顧經濟領域,變的因素也四圍浮現。其中,最受重視的,是當局的經濟方針,正式以「好」字當頭,首度提出了「防過熱、防通脹」的「雙防」政策,還修改了主要的宏觀調控政策,要實施從緊的貨幣政策、穩健的財政政策。
這些方針、政策的改變,背後是中國領導層要解決「值得注意的新情況新問題」,也即胡錦濤總結的「3過」問題,包括「投資增長過快、信貸投放過多、外貿順差過大」。作為經濟中的突出問題,「3過」互相關連,互相推動,最後的結局就是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
當然,另1個經濟領域裡變的因素,是今年作為「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之年,不僅是經濟發展的指導方針要變,宏觀調控的政策要變,還會出現經濟領域裡全開花的變化。
從大的方向來說,拉動經濟發展的「3駕馬車」投資、外貿和消費,將以消費為駕轅之馬,這將引領固定資產投資政策、對外貿易政策的變化,也將引領出市場體制的變革。與之相似,中國領導層也下決心要力推「節能降耗減排」,隨之而來的能源政策、環境保護政策等等,也將出現重大變化。
另1個與「科學發展觀」緊密相連的,是勞動就業、社會保障領域,將在一系列新修法例下,開始出現變化,這大到對經濟增長的動力,小到對企業的勞工,都將產生無可估量的影響。
當然,不能不考量到國際因素。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跨入第7年,其經濟已與世界經濟深度融合,全球經濟的變化,特別是美國經濟的變局,為中國經濟提供更多機遇,也帶來更大風險。
這一切內外大變和上下待變因素,勢將綜合發力,「結構性問題突出」的中國經濟,將由之而產生「結構性的變化」。而即將浮現的變局中,是由內外失衡走向內外平衡,是軟著陸還是硬著陸,會不會摸到繁榮天花板後開始下滑,正是胡溫待解之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