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外電連日報導,外國直接投資進入越南,已從2006年的120億美元,激增到2007年的200億美元,幾近倍數的漲幅,令人側目。同時,印尼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到去年12月中旬,已達102億美元,成為5年以來的最高,也有較前年59億7000萬增近翻1番的數字。東盟其他成員如泰國、新加坡、菲律賓等,無不是外資不斷湧入、資本市場熱絡的局面。種種跡象顯示,雖然國際經濟有負面消息多,原油漲幅大、美國次房貸失控風波衝擊國際金融市場後勁未了、歐洲經濟發展疲軟等,但東南亞國家經貿所受影響不見明顯,還有充分發展的前景,相關方面應該從近年成長的軌跡,找到自己的方向。
經濟學者從東盟各國的表現,多預估東盟國家已從多年摸索中得到發展經驗,在動盪不安的環境裏有了收穫。從2004年開始,亞洲發展中國家在中國、印度崛起的帶動下,新興成長動力刺激了強勁的原物料和大宗商品需求。資源豐富、人力充沛的東盟國家,得到良性出口市場。所以全球經貿趨於衰退下,東盟還有5.8%的平均成長率,外來直接投資增加22%,各國國民生產毛額(GDP)總計達8000億美元,雙向貿易創下1.05兆美元,成為僅次於歐盟如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區域組織。成長的喜悅,也使東盟認真思考區域合作成就經濟績效的道理,進一步選擇和亞洲國家做區域整合的努力。
前述2004年東盟經貿成就的指標性數據,是中國和東盟於2002年11月4日,在金邊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後的1項紀錄。當時中國總理朱鎔基和10國領袖在新聞界見證下公開完成初簽儀典,並期以10年內掃除彼此的關稅等貿易障礙,建立1個由17億人口組成、貿易總值可望達到1兆2000億美元的自由市場。2002年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第1年,當時從東盟進口僅312億美元,到2006年已劇增到近900億美元,平均每年增加30%,是東盟各國出口增加率的2倍以上。另東盟對中國的出超,2002年是76億美元,3年間已高達約200億美元。數據會說話,這些對東盟各國4年間外需的擴張和經濟成長率的提升,都有重大貢獻;國際上各類性質不同基金的操盤人,豈會忽略在成長中、又兼有龐大縱深腹地的東盟市場。外國直接投資湧進東盟,東盟經濟成長率逐年上升,理由可思過半矣。
「東盟—中國10+1自由貿易市場」的發展,在建成的歷程中,已顯現出可觀的潛力有了表現的舞台;當然也讓東盟成員感覺到自由市場的盟約,使東盟不再是個鄰國組織,而是擁有龐大商機的整合市場。由於市場還沒有成熟,所以成長的環境必然趨大,這是不難預估的。到了2010年東盟—中國10+1自由市場建構完成,一片廣闊的經貿天地,任由開拓、經營,那就不是前述啟步期間的區區數據可以涵蓋的了。更具體一點說,東盟具備區域內本土企業和跨國企業都想進軍的市場條件。跨國企業把東盟看做是未飽和的潛力市場,區域內企業則把東盟視為擴張版圖的實際目標。東盟無可避免,遲早得變成1個足以使人眼花繚亂、商機無限的環境,相關各方面都該有更充足的心理準備。
國際間早有「世界經濟全球化、區域整合單一化」的說法,東南亞的發展,正是現階段區域整合的典型。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重創各國,當時外界一直質疑東南亞國家解決危機的能力,當事諸國也無充分的自信。現在在區域整合的名號下,注入了新的力量,吸引來各方的注意,顯有重振旗鼓,成為新興勢力的趨向。不過愈向前進,環境就愈寬廣,問題也愈複雜,對新舞台的調適無疑更為困難。東盟各國果能認清在區域整合中的區位優勢,精準把握商機,庶可順利成功。
經濟學者從東盟各國的表現,多預估東盟國家已從多年摸索中得到發展經驗,在動盪不安的環境裏有了收穫。從2004年開始,亞洲發展中國家在中國、印度崛起的帶動下,新興成長動力刺激了強勁的原物料和大宗商品需求。資源豐富、人力充沛的東盟國家,得到良性出口市場。所以全球經貿趨於衰退下,東盟還有5.8%的平均成長率,外來直接投資增加22%,各國國民生產毛額(GDP)總計達8000億美元,雙向貿易創下1.05兆美元,成為僅次於歐盟如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區域組織。成長的喜悅,也使東盟認真思考區域合作成就經濟績效的道理,進一步選擇和亞洲國家做區域整合的努力。
前述2004年東盟經貿成就的指標性數據,是中國和東盟於2002年11月4日,在金邊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後的1項紀錄。當時中國總理朱鎔基和10國領袖在新聞界見證下公開完成初簽儀典,並期以10年內掃除彼此的關稅等貿易障礙,建立1個由17億人口組成、貿易總值可望達到1兆2000億美元的自由市場。2002年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第1年,當時從東盟進口僅312億美元,到2006年已劇增到近900億美元,平均每年增加30%,是東盟各國出口增加率的2倍以上。另東盟對中國的出超,2002年是76億美元,3年間已高達約200億美元。數據會說話,這些對東盟各國4年間外需的擴張和經濟成長率的提升,都有重大貢獻;國際上各類性質不同基金的操盤人,豈會忽略在成長中、又兼有龐大縱深腹地的東盟市場。外國直接投資湧進東盟,東盟經濟成長率逐年上升,理由可思過半矣。
「東盟—中國10+1自由貿易市場」的發展,在建成的歷程中,已顯現出可觀的潛力有了表現的舞台;當然也讓東盟成員感覺到自由市場的盟約,使東盟不再是個鄰國組織,而是擁有龐大商機的整合市場。由於市場還沒有成熟,所以成長的環境必然趨大,這是不難預估的。到了2010年東盟—中國10+1自由市場建構完成,一片廣闊的經貿天地,任由開拓、經營,那就不是前述啟步期間的區區數據可以涵蓋的了。更具體一點說,東盟具備區域內本土企業和跨國企業都想進軍的市場條件。跨國企業把東盟看做是未飽和的潛力市場,區域內企業則把東盟視為擴張版圖的實際目標。東盟無可避免,遲早得變成1個足以使人眼花繚亂、商機無限的環境,相關各方面都該有更充足的心理準備。
國際間早有「世界經濟全球化、區域整合單一化」的說法,東南亞的發展,正是現階段區域整合的典型。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重創各國,當時外界一直質疑東南亞國家解決危機的能力,當事諸國也無充分的自信。現在在區域整合的名號下,注入了新的力量,吸引來各方的注意,顯有重振旗鼓,成為新興勢力的趨向。不過愈向前進,環境就愈寬廣,問題也愈複雜,對新舞台的調適無疑更為困難。東盟各國果能認清在區域整合中的區位優勢,精準把握商機,庶可順利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