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美國總統大選從黨內初選提名到兩黨候選人最後決戰,是1場牽動世界的政治大秀。今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不同往年,有兩個最重要的特徵,1是現任總統布希的戰爭政策,尤其是伊拉克戰爭政策,已經到了過度損耗美國形象和美國經濟發展的騎虎難下之勢,如何扭轉局面,將是考驗新總統的重要關鍵;另外1個特徵是,民主黨爭奪候選人提名的紐約州參議員、前第1夫人希拉蕊和伊利諾州參議員歐巴馬,1個是女性,1個是黑人,無論誰獲得提名,乃至贏得總統大選,都是創造美國的憲政歷史,也會給美國帶來前所未有的變化。
正因為如此,在淘汰候選人的初選階段,人們紛紛把目光對準希拉蕊和歐巴馬。在愛荷華州的初選中,歐巴馬一舉擊敗希拉蕊等重量級政客,竟然在白人佔據多數的愛州捲起一股黑色旋風,不但令非洲裔美國人欣喜若狂,也讓全世界看到,美國黑白之爭的傳統正在被歷史性的顛覆;同樣,共和黨那部分也是出人意外,基督教福音派的哈克比在傳統保守選民的追捧下,也在群雄之爭中脫穎而出,拔得頭籌,令人驚呼,在布希執政遭遇挫折之後,難道基督教選民還能再送1人進入白宮?
然而,震驚和意外的政治大秀還是繼續上演。在新罕布夏州的第2場初選中,民主共和兩黨都出現了起死回生的大逆轉。在投票前民調落後歐巴馬達兩位數的希拉蕊參議員在選前的「含淚」表白,以及夫婿柯林頓的全力助選,出人意外地贏回婦女選票,成功阻擋歐巴馬的凌厲攻勢,奪回重要1城,為繼續問鼎白宮之路掃清1段最重要的障礙,這個意外的開票結果持續了1個猜謎遊戲:美國選民希望創造女性總統的歷史在先,還是希望創造黑人總統的歷史在先?同樣,在共和黨方面,亞利桑那州參議員馬侃也是從潰不成軍的選舉劣勢中捲土重來,贏得漂亮的1仗,不但暫時避免了出局的危機,反而取得了更大的動力和實力,可以繼續留在戰場,把初選提名戰有聲有色地打下去。
美國總統大選黨內提名初選的前兩戰,意外加意外,可謂精彩紛呈,也再次說明,到底鹿死誰手,不到2月5日的超級星期二選舉,恐怕都看不出端倪,競爭的激烈,由此可見一斑。但是,初選至此,一些根本性的特徵已經展現出來。
首先,當然是「改變」的大方向已經確定。布希戰爭政策的困境,美國經濟的衰退,美國國際地位的下降,使得打破常規,打破華盛頓政治遊戲規則的呼聲前所未有地高漲,由政治新人歐巴馬喊出的「改變」口號,已經開始深入選民的心,尤其是年輕人的心,其他候選人見此情景,無不「拿香跟著拜」,這種「改變」的風潮能否在總統大選結束後繼續,值得觀察,如果確實如此,那美國可能會進入1個嶄新的階段。
其次,當然是「色盲」和「性別盲」的現象出現,美國的問題,根本上還是族裔紛爭的問題,那是「內戰的威脅」,所謂「色盲」,只是1種對多元族裔共存,多元文化繁榮的憧憬,但是,「歐巴馬現象」的出現,顯示美國的黑白之爭有了根本性的突破,以往共和黨的鮑爾和賴斯坐上國務卿的高位,只是黑人精英受到白人社會的認同,但歐巴馬卻是從草根選民的層次打破黑白的分界線,使美國人對出現1位黑人總統不再感覺是「天方夜譚」,其帶來的族裔融合大潮,將會給「內部分裂」的美國注入1劑「團結」的強心針,對提升美國的國力影響難以估計。同樣,希拉蕊作為女性總統候選人,對美國超越性別的「隱性歧視」,也會帶來重大而積極的衝擊,對美國對世界都是好事。
當然,在這場初選中,「改變」和「經驗」形成了對抗,因為改變是要打破因循守舊,但會帶來莽撞的可能,以美國在世界的地位,無法承受「輕率實驗」帶來的動盪,而「經驗」可以維持國家的穩定運作發展,不過,又有可能落入老1套的窠臼。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民主黨能夠不顧地域平衡的考量,將希拉蕊和歐巴馬組成1對候選人,兼顧「改變」和「經驗」的融合,創造女性和黑人共用總統、副總統的歷史,那勝算的可能性就大幅提高,共和黨要克服布希執政的挫折持續入主白宮,將會變得非常困難。不過,從全球角度來看,美國不需要動盪的革命,而需要大幅的改革。
正因為如此,在淘汰候選人的初選階段,人們紛紛把目光對準希拉蕊和歐巴馬。在愛荷華州的初選中,歐巴馬一舉擊敗希拉蕊等重量級政客,竟然在白人佔據多數的愛州捲起一股黑色旋風,不但令非洲裔美國人欣喜若狂,也讓全世界看到,美國黑白之爭的傳統正在被歷史性的顛覆;同樣,共和黨那部分也是出人意外,基督教福音派的哈克比在傳統保守選民的追捧下,也在群雄之爭中脫穎而出,拔得頭籌,令人驚呼,在布希執政遭遇挫折之後,難道基督教選民還能再送1人進入白宮?
然而,震驚和意外的政治大秀還是繼續上演。在新罕布夏州的第2場初選中,民主共和兩黨都出現了起死回生的大逆轉。在投票前民調落後歐巴馬達兩位數的希拉蕊參議員在選前的「含淚」表白,以及夫婿柯林頓的全力助選,出人意外地贏回婦女選票,成功阻擋歐巴馬的凌厲攻勢,奪回重要1城,為繼續問鼎白宮之路掃清1段最重要的障礙,這個意外的開票結果持續了1個猜謎遊戲:美國選民希望創造女性總統的歷史在先,還是希望創造黑人總統的歷史在先?同樣,在共和黨方面,亞利桑那州參議員馬侃也是從潰不成軍的選舉劣勢中捲土重來,贏得漂亮的1仗,不但暫時避免了出局的危機,反而取得了更大的動力和實力,可以繼續留在戰場,把初選提名戰有聲有色地打下去。
美國總統大選黨內提名初選的前兩戰,意外加意外,可謂精彩紛呈,也再次說明,到底鹿死誰手,不到2月5日的超級星期二選舉,恐怕都看不出端倪,競爭的激烈,由此可見一斑。但是,初選至此,一些根本性的特徵已經展現出來。
首先,當然是「改變」的大方向已經確定。布希戰爭政策的困境,美國經濟的衰退,美國國際地位的下降,使得打破常規,打破華盛頓政治遊戲規則的呼聲前所未有地高漲,由政治新人歐巴馬喊出的「改變」口號,已經開始深入選民的心,尤其是年輕人的心,其他候選人見此情景,無不「拿香跟著拜」,這種「改變」的風潮能否在總統大選結束後繼續,值得觀察,如果確實如此,那美國可能會進入1個嶄新的階段。
其次,當然是「色盲」和「性別盲」的現象出現,美國的問題,根本上還是族裔紛爭的問題,那是「內戰的威脅」,所謂「色盲」,只是1種對多元族裔共存,多元文化繁榮的憧憬,但是,「歐巴馬現象」的出現,顯示美國的黑白之爭有了根本性的突破,以往共和黨的鮑爾和賴斯坐上國務卿的高位,只是黑人精英受到白人社會的認同,但歐巴馬卻是從草根選民的層次打破黑白的分界線,使美國人對出現1位黑人總統不再感覺是「天方夜譚」,其帶來的族裔融合大潮,將會給「內部分裂」的美國注入1劑「團結」的強心針,對提升美國的國力影響難以估計。同樣,希拉蕊作為女性總統候選人,對美國超越性別的「隱性歧視」,也會帶來重大而積極的衝擊,對美國對世界都是好事。
當然,在這場初選中,「改變」和「經驗」形成了對抗,因為改變是要打破因循守舊,但會帶來莽撞的可能,以美國在世界的地位,無法承受「輕率實驗」帶來的動盪,而「經驗」可以維持國家的穩定運作發展,不過,又有可能落入老1套的窠臼。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民主黨能夠不顧地域平衡的考量,將希拉蕊和歐巴馬組成1對候選人,兼顧「改變」和「經驗」的融合,創造女性和黑人共用總統、副總統的歷史,那勝算的可能性就大幅提高,共和黨要克服布希執政的挫折持續入主白宮,將會變得非常困難。不過,從全球角度來看,美國不需要動盪的革命,而需要大幅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