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美國國務卿賴斯23日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發表演講,表示華府可與伊朗改善關係,美國沒有永久的敵人。
她說,雖然美國與伊朗近29年來關係艱難,但美國不想與伊朗長期為敵。如果伊朗願意中止其濃縮鈾和核燃料回收活動,雙方可以進行談判,兩國可以探討建立1種新型的、更加正常的關係;這種關係的特點不是恐懼和不信任,而是不斷加強合作,擴大貿易和交流,並以和平方式解決彼此間的分歧。
賴斯還表示,她相信伊朗核問題可以通過外交方式得到解決。她說,聯合國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以及德國在伊朗核問題上的立場是團結一致的,它們均不希望伊朗成為1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並將繼續敦促伊朗履行國際義務。
賴斯並舉美國與北韓改善關係為例。北韓已使寧邊核設施去功能化,但它還須履行其他義務,包括完全和詳細地申報所有核計畫和核活動,最終將結束朝鮮半島衝突,建立東北亞安全機制,改善北韓與整個國際社會的關係。
賴斯對伊朗的這段談話,是理智和冷靜的,顯示美國對伊朗立場已比過去靈活,進退留有空間,不致使自己被太強硬的語氣所限制,反而弄得動彈不得。美國能作如此改變,顯然與俄羅斯、德國、中國的對伊朗政策有關。最近為了討論伊朗核問題,中美俄和英法德6國外長在柏林舉行會議。中國外長楊潔篪在會上強烈主張對伊朗核問題進行認真客觀評估,加大外交努力,推動和平解決伊朗問題。此外,俄羅斯、德國的立場,都與中國立場相同,主張在討論對伊朗實施第3個聯合國制裁決議案時,應審慎而行,避免導致國際關係趨於緊張。正是這些國際阻力,使美國對伊朗立場不得不表現靈活化甚至軟化。
另1方面,布希總統任期只剩下不到1年的時間,已不能對許多未能完成或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加重負擔,特別是在美國經濟面臨衰退可能的現在,對伊朗這個產油大國,冤家宜解不宜結。伊朗是中東產油大國,如果制裁影響到石油輸出,對居高不下的國際油價,可能帶來新的漲勢,這對於經濟出現放緩趨勢的美國,當然不是1件好事。
從歷史上看,伊朗原是美國在中東最親密的盟友,巴勒維國王時代,伊朗可謂唯美國馬首是瞻。當年流亡法國的原教旨派大主教柯麥尼發動伊朗穆斯林遊行示威,要伊朗變天,當時如果不是美前總統卡特極力說服巴勒維阻止軍人政變,出亡國外,讓柯麥尼掌權,伊朗還不知要經歷如何慘烈的殺戮。但誰也料想不到,前美總統卡特對伊朗的一片善心好意,沒有打動柯麥尼的心,他一上台即實行徹底反美政策,立即扣留美使館所有人員為人質,交涉經年,才得以獲釋,從此美伊之間互相對立,直到如今。
伊朗自大主教柯麥尼死後,由塔米尼接任大主教,一手掌控教政合一大權。雖然,塔米尼近期扶植了1個瘋言瘋語的總統阿馬丁加德,但顯然大主教對總統的胡言亂語還是有一定控制的,這就是避免鬧出意想不到的危險,但卻樂於保持與美國對立的緊張關係,因為若沒有這種與美國的緊張關係,伊朗就變成1個無足輕重的國家了。也正是有大主教塔米尼的妥加管制,阿馬丁加德才不會帶給伊朗無可挽救的問題來。
所以,應該說,美伊關係雖然緊張,雙方都還懂得節制,留下和解空間,不致使關係突然急轉直下惡化。只要兩國繼續採取此種趨吉避凶的立場,勿闖決絕的死胡同,許多問題還是可以和平解決,不致弄得天塌下來的。
她說,雖然美國與伊朗近29年來關係艱難,但美國不想與伊朗長期為敵。如果伊朗願意中止其濃縮鈾和核燃料回收活動,雙方可以進行談判,兩國可以探討建立1種新型的、更加正常的關係;這種關係的特點不是恐懼和不信任,而是不斷加強合作,擴大貿易和交流,並以和平方式解決彼此間的分歧。
賴斯還表示,她相信伊朗核問題可以通過外交方式得到解決。她說,聯合國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以及德國在伊朗核問題上的立場是團結一致的,它們均不希望伊朗成為1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並將繼續敦促伊朗履行國際義務。
賴斯並舉美國與北韓改善關係為例。北韓已使寧邊核設施去功能化,但它還須履行其他義務,包括完全和詳細地申報所有核計畫和核活動,最終將結束朝鮮半島衝突,建立東北亞安全機制,改善北韓與整個國際社會的關係。
賴斯對伊朗的這段談話,是理智和冷靜的,顯示美國對伊朗立場已比過去靈活,進退留有空間,不致使自己被太強硬的語氣所限制,反而弄得動彈不得。美國能作如此改變,顯然與俄羅斯、德國、中國的對伊朗政策有關。最近為了討論伊朗核問題,中美俄和英法德6國外長在柏林舉行會議。中國外長楊潔篪在會上強烈主張對伊朗核問題進行認真客觀評估,加大外交努力,推動和平解決伊朗問題。此外,俄羅斯、德國的立場,都與中國立場相同,主張在討論對伊朗實施第3個聯合國制裁決議案時,應審慎而行,避免導致國際關係趨於緊張。正是這些國際阻力,使美國對伊朗立場不得不表現靈活化甚至軟化。
另1方面,布希總統任期只剩下不到1年的時間,已不能對許多未能完成或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加重負擔,特別是在美國經濟面臨衰退可能的現在,對伊朗這個產油大國,冤家宜解不宜結。伊朗是中東產油大國,如果制裁影響到石油輸出,對居高不下的國際油價,可能帶來新的漲勢,這對於經濟出現放緩趨勢的美國,當然不是1件好事。
從歷史上看,伊朗原是美國在中東最親密的盟友,巴勒維國王時代,伊朗可謂唯美國馬首是瞻。當年流亡法國的原教旨派大主教柯麥尼發動伊朗穆斯林遊行示威,要伊朗變天,當時如果不是美前總統卡特極力說服巴勒維阻止軍人政變,出亡國外,讓柯麥尼掌權,伊朗還不知要經歷如何慘烈的殺戮。但誰也料想不到,前美總統卡特對伊朗的一片善心好意,沒有打動柯麥尼的心,他一上台即實行徹底反美政策,立即扣留美使館所有人員為人質,交涉經年,才得以獲釋,從此美伊之間互相對立,直到如今。
伊朗自大主教柯麥尼死後,由塔米尼接任大主教,一手掌控教政合一大權。雖然,塔米尼近期扶植了1個瘋言瘋語的總統阿馬丁加德,但顯然大主教對總統的胡言亂語還是有一定控制的,這就是避免鬧出意想不到的危險,但卻樂於保持與美國對立的緊張關係,因為若沒有這種與美國的緊張關係,伊朗就變成1個無足輕重的國家了。也正是有大主教塔米尼的妥加管制,阿馬丁加德才不會帶給伊朗無可挽救的問題來。
所以,應該說,美伊關係雖然緊張,雙方都還懂得節制,留下和解空間,不致使關係突然急轉直下惡化。只要兩國繼續採取此種趨吉避凶的立場,勿闖決絕的死胡同,許多問題還是可以和平解決,不致弄得天塌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