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最近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橫掃全球,亞洲新興市場亦受到波及,但東南亞的印支諸國所受的影響不大,反而引起國際投資者的注目。尤其在中國的發展面臨轉型之際,東南亞新興市場的吸引力益發顯得醒目。
根據聯合國2004年的統計,全球最窮、亦即是人均生產值最低的10國中,緬甸是東盟中唯一的非非洲國家,而在改革開放的初期,越南、寮國、柬埔寨3個印支國家,情況比緬甸還要差,差不多是全球最窮的國家之1,但到了今日,竟然面目一新,且是後起之秀。根據國際貨幣基金會最近的估計,印支3國在東盟中,到了2008年,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名列前3名:越南是第1,寮國是第2,第3的是柬埔寨。
印支3國是人口增長最快的國家,總數高達1億400多萬,而其中柬埔寨的增長率最快。根據人口統計,1962年只有590萬,到了2005年,竟然多至1410萬,在43年中,增長幅度高達1倍半,遠高於中國或印度。1位柬埔寨母親居然可生育4.75名子女,由於這個緣故,人口會趨向年輕化,15歲至65歲有勞動力的人口,在越南而言,竟然占全人口中的70%,而65歲以上的,只占半成,因此勞動力充裕,而識字率亦在90%以上,教育相當普及。不要忘記,上述3國的祖先,相當部分是從中國移入,因此帶有中國人的美德,其後長期的反殖反西方戰爭,又培養1種戰鬥性格,形成1類奮鬥精神,這無疑是東南亞民族中較罕有的。
由於印支3國是從零開始,從無到有,但擴展的空間較多,發展的時間較長,推展的潛力較大,更難得的是拓展的速度更快,開展的步伐亦穩,在短短幾年間,突然變成開發的處女地,冒險家的樂園,使人想起60年代的香港,70年代的台灣,80年代的中國大陸。
就以越南為例,在80年代初期,人均生產值比緬甸低,人民生活比緬甸更苦,但到了2006年,竟然達到緬甸的3倍,今日的胡志明市與河內,到處都見機車,機車已取代了大部分的自行車,汽車亦逐漸多起來。1998年的人均生產值,雖然只有331美元,在全球196個國家中,排名第170,但若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則是1950美元,不算赤貧;2004年排名已奔上第157名,從2001至2006年,人均生產值的增幅是75%,2006年已達723美元,但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已略為高於4000美元,已接近小康的程度。還有,越南吸引的不只是外資,還吸納越來越多的僑匯與僑資,散處四方的越南人,若不是回歸,便是資金回流。
到了2008年,越南與寮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增幅會達到8%左右,柬埔寨的增幅雖然從7%回落到6%,但整體已接近中國的水平。不要忘記,這只是起步的階段,而越南的改革開放,竟然比中國更為前衛,黨內已引進差額選舉,還積極與梵蒂岡建交。70年代的排華,與今天的迎接華資,更是1個強烈對比。隨著中國大陸、台灣、香港以至東南亞華僑的資金湧入,華資在印支3國會再次成為主導。
在香港的股票市場,最近興起了1股越南概念熱潮,先有陸氏實業,轉往越南投資,其後的越南控股,亦走這條路線,最近的金源米業,已進行1次轉型。日前,又有台資的越南製造加工出口公司,在香港上市。至於金界控股,主打竟然是柬埔寨的賭業,看來印支3國,已逐漸走向世界了。
根據聯合國2004年的統計,全球最窮、亦即是人均生產值最低的10國中,緬甸是東盟中唯一的非非洲國家,而在改革開放的初期,越南、寮國、柬埔寨3個印支國家,情況比緬甸還要差,差不多是全球最窮的國家之1,但到了今日,竟然面目一新,且是後起之秀。根據國際貨幣基金會最近的估計,印支3國在東盟中,到了2008年,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名列前3名:越南是第1,寮國是第2,第3的是柬埔寨。
印支3國是人口增長最快的國家,總數高達1億400多萬,而其中柬埔寨的增長率最快。根據人口統計,1962年只有590萬,到了2005年,竟然多至1410萬,在43年中,增長幅度高達1倍半,遠高於中國或印度。1位柬埔寨母親居然可生育4.75名子女,由於這個緣故,人口會趨向年輕化,15歲至65歲有勞動力的人口,在越南而言,竟然占全人口中的70%,而65歲以上的,只占半成,因此勞動力充裕,而識字率亦在90%以上,教育相當普及。不要忘記,上述3國的祖先,相當部分是從中國移入,因此帶有中國人的美德,其後長期的反殖反西方戰爭,又培養1種戰鬥性格,形成1類奮鬥精神,這無疑是東南亞民族中較罕有的。
由於印支3國是從零開始,從無到有,但擴展的空間較多,發展的時間較長,推展的潛力較大,更難得的是拓展的速度更快,開展的步伐亦穩,在短短幾年間,突然變成開發的處女地,冒險家的樂園,使人想起60年代的香港,70年代的台灣,80年代的中國大陸。
就以越南為例,在80年代初期,人均生產值比緬甸低,人民生活比緬甸更苦,但到了2006年,竟然達到緬甸的3倍,今日的胡志明市與河內,到處都見機車,機車已取代了大部分的自行車,汽車亦逐漸多起來。1998年的人均生產值,雖然只有331美元,在全球196個國家中,排名第170,但若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則是1950美元,不算赤貧;2004年排名已奔上第157名,從2001至2006年,人均生產值的增幅是75%,2006年已達723美元,但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已略為高於4000美元,已接近小康的程度。還有,越南吸引的不只是外資,還吸納越來越多的僑匯與僑資,散處四方的越南人,若不是回歸,便是資金回流。
到了2008年,越南與寮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增幅會達到8%左右,柬埔寨的增幅雖然從7%回落到6%,但整體已接近中國的水平。不要忘記,這只是起步的階段,而越南的改革開放,竟然比中國更為前衛,黨內已引進差額選舉,還積極與梵蒂岡建交。70年代的排華,與今天的迎接華資,更是1個強烈對比。隨著中國大陸、台灣、香港以至東南亞華僑的資金湧入,華資在印支3國會再次成為主導。
在香港的股票市場,最近興起了1股越南概念熱潮,先有陸氏實業,轉往越南投資,其後的越南控股,亦走這條路線,最近的金源米業,已進行1次轉型。日前,又有台資的越南製造加工出口公司,在香港上市。至於金界控股,主打竟然是柬埔寨的賭業,看來印支3國,已逐漸走向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