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妳看,這是我兒子的照片。」前中國交通部台辦副主任李鑒,家庭生活美滿,唯一的兒子在英國牛津大學進修;談到兒子,李鑒露出父親的無限慈愛。每當拿出兒子的照片,滿口的爸爸經。3月台灣選後,兩岸直航前期協商可望啟動;未來兩岸實現直航,在海上直航歷史上,李鑒是關鍵人物。
兩岸為了海上直航實施的境外航運中心,從1995、1996年雙方公布相關方案後,1997年1月22日,包括李鑒在內的兩岸官員以「顧問」身分,參與雙方航運界在香港的會商,簽署會談紀要。4月19日,大陸「盛達」輪自廈門首航高雄;24日,「立順」輪自高雄首航廈門,啟動兩岸境外航運中心。
李鑒在中國交通部台辦工作10年,民間身分是海峽兩岸航運交流協會秘書長。中國叫境外航運中心為「兩岸試點直航」,除了李鑒,當時的國台辦副主任孫曉郁也是主導此事的靈魂人物。孫曉郁在國台辦主管對台直航事務,與李鑒配合得相當有默契。兩岸海上通航有進展,相較於海基、海協兩會協商的延宕,時任國台辦常務副主任的唐樹備,在台辦內部會議上,還與李鑒有過言語爭執。
因為與主管理念不合,李鑒1999年離開交通部,以他的兩岸人脈,與台商合資成立北京惠航國際貨運代理公司,他擔任董事長,談生意之餘,仍掛心兩岸事務。也因此,後來他擔任京台灣經濟研究中心理事長,自掏腰包自籌經費,從事涉台學術研究。中心在北京亞運村附近,每次有相熟的台灣朋友拜訪,李鑒都會開著他的車子,親自接朋友到中心看看,聊聊兩岸事務。對於兩岸境外航運中心未能再朝前邁步,李鑒總有些許遺憾。
由官員轉換為學者,李鑒仍是直言、敢言,在中國涉台學者中,屬於思想開放、前進派。2004年民進黨再度執政,中國難掩落寞,對於如何「對付台獨的民進黨」,意見不一。
12月在杭州舉行的兩岸關係走向論壇上,李鑒提出「以經貿遏制台獨政治路線」,建議建立兩岸4地的經濟合作機制;以適當名義吸收台灣加入亞太地區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在兩岸四地經貿合作框架下,開放台灣農副產品進入中國市場;逐步建立「中國經濟圈」內部兩岸4地的金融合作機制。
兩岸為了海上直航實施的境外航運中心,從1995、1996年雙方公布相關方案後,1997年1月22日,包括李鑒在內的兩岸官員以「顧問」身分,參與雙方航運界在香港的會商,簽署會談紀要。4月19日,大陸「盛達」輪自廈門首航高雄;24日,「立順」輪自高雄首航廈門,啟動兩岸境外航運中心。
李鑒在中國交通部台辦工作10年,民間身分是海峽兩岸航運交流協會秘書長。中國叫境外航運中心為「兩岸試點直航」,除了李鑒,當時的國台辦副主任孫曉郁也是主導此事的靈魂人物。孫曉郁在國台辦主管對台直航事務,與李鑒配合得相當有默契。兩岸海上通航有進展,相較於海基、海協兩會協商的延宕,時任國台辦常務副主任的唐樹備,在台辦內部會議上,還與李鑒有過言語爭執。
因為與主管理念不合,李鑒1999年離開交通部,以他的兩岸人脈,與台商合資成立北京惠航國際貨運代理公司,他擔任董事長,談生意之餘,仍掛心兩岸事務。也因此,後來他擔任京台灣經濟研究中心理事長,自掏腰包自籌經費,從事涉台學術研究。中心在北京亞運村附近,每次有相熟的台灣朋友拜訪,李鑒都會開著他的車子,親自接朋友到中心看看,聊聊兩岸事務。對於兩岸境外航運中心未能再朝前邁步,李鑒總有些許遺憾。
由官員轉換為學者,李鑒仍是直言、敢言,在中國涉台學者中,屬於思想開放、前進派。2004年民進黨再度執政,中國難掩落寞,對於如何「對付台獨的民進黨」,意見不一。
12月在杭州舉行的兩岸關係走向論壇上,李鑒提出「以經貿遏制台獨政治路線」,建議建立兩岸4地的經濟合作機制;以適當名義吸收台灣加入亞太地區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在兩岸四地經貿合作框架下,開放台灣農副產品進入中國市場;逐步建立「中國經濟圈」內部兩岸4地的金融合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