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總統大選要注意的35效應

2008-02-24 11:35:13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台灣總統大選不到1個月後即將投票,一般的預測都根據各類的民調。首先要注意的是民調的準確性,其次是民調以外,其他的背景,其餘的因素、民調的主流,大部分是馬英九領先,民進黨落後。球賽時,球是圓的,因此結果並不能肯定;選舉中,變數亦隨時會出現,因為結果可能是意外。
   
在民進黨而言,這次的落選,可能是意外,為了防止意外,民進黨必須守住、扣住鐵票,發揮鐵票最大的效應。這類的鐵票,比例又有多少呢?是35%,變成1種35效應,稍微增加,便可贏取選戰,至於如何堅守,如何出擊,就很值得政治學者去研究。
   
在台灣,民進黨雖然擁有35%的支持者,但國民黨的支持者,同樣占有35%,因此兩黨需要爭取餘下30%的中間票。國民黨並不缺乏中間票,但為甚麼在2000年的選舉,輸給民進黨,在2004年選舉中,民進黨又可以險勝呢?前者可以解釋為藍營的內爭,但後者卻是藍營的大聯盟,關鍵就在於這種35效應。
   
重要的原因,是民進黨的35,完全有異於國民黨的35。在民進黨而言,35中的15,是極端台獨分子,是堅決支持民進黨的,餘下的20,是隱性台獨分子,台獨的偏向並不明顯,亦未明確,但相當支持民進黨。相對而言,在國民黨,只有10%是堅決支持國民黨的,且希望中國的統一,其中包括那些榮民,餘下的25,是相當支持國民黨,且認同國民黨的理念,亦不抗拒中國的統一。國民黨在中間選民當中,經常取得略過半數的支持,但為甚麼仍多次落敗呢?
   
其次的原因,是民進黨在35中的支持強度,遠遠高於國民黨,在歷次選舉中,有近90%的支持者跑去投票,而跑去投票的國民黨支持者,就往往達不到80%,因此民進黨只要取得中間派中,甚至不到40%的支持,仍可勝出;國民黨就算取得中間派中的多數的支持,仍敗下陣來。在2000年,民進黨羽翼未豐,但由於這種35效應,要取得小部分游離分子的票,便可以多數票而非過半數票擊敗兩個對手。到了2004年,民進黨由於羽翼已豐,又充分發揮35效應,再加上槍擊事件,掀起危機意識,35效應中的90%投票率可能變成95%,如是在只有0.2%的差別下,陳水扁勝出了。
   
再其次的原因,是民進黨的支持者,是封閉性的居多,主要來自草根,和國民黨的知識分子是相對的,主要來自南部,以閩南人為主,而國民黨的支持者主要來自北部,以外省人及客家人為骨幹。民進黨中的35,差不多都說閩南語,和中國大陸沒有關係,亦較少出外。因此少受外界的影響,有小部分甚至日本化多過中國化。觀乎民進黨的創黨人黃信介的信介二字,便是日本名字,謝長廷的拍檔蘇貞昌的貞昌二字,亦有日本味道。他們較為隱藏,李登輝便在國民黨內隱藏了幾十年,因此在民調時,他們往往不表態,甚至說反話。因此民調中的偏向馬英九,並不完全可信。
   
唯一可信賴的是馬英九一反過去國民黨的作風,不斷走近中間,走入群眾,期望多取中間的票源,亦期望國民黨可以和民進黨一樣,多發揮本身的效應。不過亦由於民進黨的羽翼更豐,8年執政以後,可充分利用政府的資源,使這種35效應,可以發揮到極限。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