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邇來迭次提出警告,在種種不利因素交互激盪下,全世界食品價格去(2007)年暴漲了近40%。亞洲窮人的日子將更加難過,開發中國家的財務負荷會愈為嚴重。今後不僅食品消費減少,也讓改善低所得經濟體飢荒問題的努力更形困難。且由於需求持續增強、國際石油價格仍在高檔盤旋,糧價飆升的現象一時看不到紓解策略,供應短缺危機揮之不去。東南亞國家中,緬甸、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南亞的巴基斯坦,都有窮人難以承受的明顯跡象。但無論將演變到何種程度,問題總得面對,是該籌謀至計因應危機的時候了。
大宗物資去年一再走高,初期還為各方視為周期性循環的結果,並未太在意。不料漲勢一直不停,糧食價格恐將呈結構性上漲的議題乃漸成顯學,討論日盛。於是,乾旱及惡劣氣候、高油價推升運輸成本、經濟發展造成可耕農地快速減少、生質燃料需求殷切、庫存量偏低等可資成為糧食危機的負面因素,次第浮上檯面。並在各方宣揚刺激下,小麥、牛奶價格快速勁升到歷年新高。玉米、黃豆價位也跟進達峰頂盤旋,其他如咖啡、糙米等漲幅也不遑多讓。但更可怕的是來自於糧農組織的可靠估算:在下1個10年內,大宗物資價格將在過去10年的均價上,再漲20%至50%。實際狀況加上不利預估,形成了生計上惡性循環的重要環節,而且想擋也難擋得住。
糧價長期居高不下,促成物價上漲率揚升的現象,從食品消費高比重的國家,向低比重國家擴散。像歐元區、美國等的通貨膨脹率,都因為食品價格居高不下而竄升。影響所及,不僅貨幣政策的運用難以再隨心所欲,更多政府在提防的,是食品價格居高不下可能引發的社會動盪。如前述東南亞、南亞若干國家民眾對糧食價位上漲不安呈於表面化,就是具體例證。而民眾的抗議與不滿,勢必隨物價漲勢擴大而升高,終形成決策當局時下最關注焦點。
於是,若干國已採取實際行動,來面對糧食供應安全問題,慎防缺糧後遺症滋大。相關政策包括:糧食出口國以提高關稅、增加本國安全存量、實行配額管理等限制出口;糧食進口國就以降低關稅、增加貼補、釋出休耕農地、強化儲備以鼓勵進口,提高國內產量,儘量充實對糧食的掌握。接下來的演變,就算食品價格高昂不替,起碼民眾不致因無糧為炊生亂,將可能造成的不利損害減至最低。印度的廣為採購糧食、中國要求糧農產品供應者須取得許可才准調價。是前述維護民食政策的代表,而泰國當局的危機意識也相當強,其對食用油所採取的措施,就有價格控管機制的輪廓,予人深刻的印象。
泰國和越南,向是中南半島稻米輸出大國,而泰國高品質食米外銷,不僅從未間斷,且口碑載道,在國際上維持著穩定市場。當茲糧農危機呈於表面,國際甚至有若無妥善因應對策,將來終會「有錢也買不到糧」的說法。果爾,除了如前述用價格控管機制,調節境內糧食供需,使軍糈民食不虞匱乏外,對農產的強化,更是當務之急。在當前環境多變,天災人禍頻仍的緊要關頭,泰國尤其不能輕忽本身為米糧大國的地位,善盡對國際社會的責任。
美國知名的「科學」雜誌刊出最新的研究報告,針對氣候變化可能產生的影響,強調要趕快展開改變農作方式的行動,資助農民增加收穫和改種別的作物,以避免災禍。這項由史丹福大學糧食安全與環境計畫主任羅貝爾主持的調查報告,具高度的專業性,以適合於泰國強化糧農事業的參考。總之,糧農危機給全球帶來壓力,卻也是趨吉避凶的轉機,盼各方妥為因應,妥謀解決之道。
大宗物資去年一再走高,初期還為各方視為周期性循環的結果,並未太在意。不料漲勢一直不停,糧食價格恐將呈結構性上漲的議題乃漸成顯學,討論日盛。於是,乾旱及惡劣氣候、高油價推升運輸成本、經濟發展造成可耕農地快速減少、生質燃料需求殷切、庫存量偏低等可資成為糧食危機的負面因素,次第浮上檯面。並在各方宣揚刺激下,小麥、牛奶價格快速勁升到歷年新高。玉米、黃豆價位也跟進達峰頂盤旋,其他如咖啡、糙米等漲幅也不遑多讓。但更可怕的是來自於糧農組織的可靠估算:在下1個10年內,大宗物資價格將在過去10年的均價上,再漲20%至50%。實際狀況加上不利預估,形成了生計上惡性循環的重要環節,而且想擋也難擋得住。
糧價長期居高不下,促成物價上漲率揚升的現象,從食品消費高比重的國家,向低比重國家擴散。像歐元區、美國等的通貨膨脹率,都因為食品價格居高不下而竄升。影響所及,不僅貨幣政策的運用難以再隨心所欲,更多政府在提防的,是食品價格居高不下可能引發的社會動盪。如前述東南亞、南亞若干國家民眾對糧食價位上漲不安呈於表面化,就是具體例證。而民眾的抗議與不滿,勢必隨物價漲勢擴大而升高,終形成決策當局時下最關注焦點。
於是,若干國已採取實際行動,來面對糧食供應安全問題,慎防缺糧後遺症滋大。相關政策包括:糧食出口國以提高關稅、增加本國安全存量、實行配額管理等限制出口;糧食進口國就以降低關稅、增加貼補、釋出休耕農地、強化儲備以鼓勵進口,提高國內產量,儘量充實對糧食的掌握。接下來的演變,就算食品價格高昂不替,起碼民眾不致因無糧為炊生亂,將可能造成的不利損害減至最低。印度的廣為採購糧食、中國要求糧農產品供應者須取得許可才准調價。是前述維護民食政策的代表,而泰國當局的危機意識也相當強,其對食用油所採取的措施,就有價格控管機制的輪廓,予人深刻的印象。
泰國和越南,向是中南半島稻米輸出大國,而泰國高品質食米外銷,不僅從未間斷,且口碑載道,在國際上維持著穩定市場。當茲糧農危機呈於表面,國際甚至有若無妥善因應對策,將來終會「有錢也買不到糧」的說法。果爾,除了如前述用價格控管機制,調節境內糧食供需,使軍糈民食不虞匱乏外,對農產的強化,更是當務之急。在當前環境多變,天災人禍頻仍的緊要關頭,泰國尤其不能輕忽本身為米糧大國的地位,善盡對國際社會的責任。
美國知名的「科學」雜誌刊出最新的研究報告,針對氣候變化可能產生的影響,強調要趕快展開改變農作方式的行動,資助農民增加收穫和改種別的作物,以避免災禍。這項由史丹福大學糧食安全與環境計畫主任羅貝爾主持的調查報告,具高度的專業性,以適合於泰國強化糧農事業的參考。總之,糧農危機給全球帶來壓力,卻也是趨吉避凶的轉機,盼各方妥為因應,妥謀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