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新加坡財政部長尚達曼日前在國會提出2008年財政預算案時,宣布從盈餘的64億星幣中,提撥18億星元「與民分享」。這項還富於民的「紅包」案,特別照顧中、低階層和老人窮人,不僅增長百姓所得,也改善了所得分配的效果。東南亞地區國家為之稱羨,同時也造成「亞洲4小龍」的排名順序,首尾互易。一度居於4小龍之首的台灣,確定墊後,由去年經濟成長和房市活絡程度都超乎預期的新加坡穩穩領先。國際經濟體表現互有消長,本屬常事,但新加坡在逆勢中力爭上游,以傑出的政策克服困難,創造奇跡。較諸台灣當局一貫強調意識型態,終而財政年年赤字,猶不知悛悔調整,結果不僅國際不以為意外,且率多引以為炯戒。
對經濟體表現加以評比,一般以經濟成長率、國民生產毛額(GDP)、出口成長率、出口金額和失業率等的變化,最具指標性和真實性。台灣在1980-1987年期間,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出口增加率,分別高達8.2%與16.3%,出口金額1987年為537億美元,居亞洲4小龍第1。同期間新加坡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出口增加率,分別是6.5%與9.2%,1987年出口287億美元,在4小龍中,都敬陪末座,和當時台灣的表現比較,顯然有大落差。在失業率方面,1987年台灣為2.0%,高於香港的1.7%,在4小龍中排第2,而新加坡失業率高達4.7%,也是最後1位。星唯一領先台灣的,只有每人生產毛額,1987年是7,859美元,台灣的5,291美元,低於香港,高於韓國居第3。總結這段由蔣經國執政時期,5項指標在4小龍中,台灣有3項排第1,餘2項分排第2與第3,故列為4小龍之首,當之無愧。同時期新加坡有4項指標排第4,只有1項排第2,只得排尾。
2000-2007年期間,新加坡力爭上游,不論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5.7%、出口增加率12.7%,2007年每人GDP35,163美元,失業率1.6%,在亞洲4小龍中均領先,高居首位。而台灣也是不論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4.1%,2007年每人GDP16,790元、出口金額2,467億美元和失業率3.8%(12月),在4小龍中全居末位,只有平均每年出口增加率9%,略高於香港的8.9%,列第3。總結在陳水扁執政下,經濟表現均居弱勢,一貫落於人後。
新加坡為城市國家,沒有天然資源,深知立國處世,以打造競爭力為首要,將全世界做為星市場,庶可立於不敗,才能受國際尊重。因此星營造出強勁國際競爭力,拓展出口、擴大出超,以彌補國內市場不足,加速經濟成長。去年新加坡每人GDP已攀升到35,163美元,是台灣16,790美元的2倍以上,再看出口率,星一向低於台灣,經一路追趕而於2003年超過了台灣,並將領先差距不斷拉大,到去年已超過20%,舉世為之側目。
新加坡近年經濟成就的多方面優異表現,因素固然多,但最重要的是新加坡的領導人,一貫努力塑造1個「有權、有能又清廉」的政府,帶領全體人民努力向前邁進。和台灣執政者一貫挑起政黨鬥爭、分化族群,以致施政內耗、經濟停滯,和新加坡走的是截然不同的路子,使兩經濟體在亞洲4小龍排序首尾易位,乃不足為奇。
對於東南亞國家聯盟諸成員而言,從4小龍排位升沉起伏表現,諒必深有所感。新加坡在成長過程中,以政策治國,靈活調整施政,終有突破逆境的成就。尤其將政府財政裕餘,還富於民,同慶豐收,最足佩慰並做為模仿的對象。至於台灣以意識型態為導向,終將政府變成「有權、無能又貪」的團隊,殊不可取。東盟國家千萬莫犯類似錯誤,如有這般狀況,應立刻要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