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共同市場之爭就是統獨之爭

2008-03-17 12:09:35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台灣大選藍營候選人馬英九和蕭萬長提出的兩岸共同市場的論述,近來一再遭遇綠營謝長廷的挑戰,質疑這會讓台灣工人陷入普遍失業的困境。問題還不僅此,謝長廷陣營把兩岸共同市場強行解釋為1中共同市場,進而直指這是馬英九主張1個中國,向1中靠攏的證據。馬英九被逼得一再宣稱「兩岸」不等同「1中」,更不會開放大陸勞工來台就業。
 
但若綠營對兩岸共同市場持正面價值,樂見兩岸共同市場的發展,支持兩岸3通和直航,進而支持1中市場,不排除成為大中華經濟圈的成員。準此,兩岸共同市場若能發揮正面功能,使之成為拉近兩岸政治距離的槓桿,那麼兩岸的92共識、1中各表也可以在選後落實。如果這些都是真的,相信馬陣營自不必一再澄清「兩岸」和「1中」並不等同,更不會一再宣示不開放陸勞來台。
 
是以不論以「兩岸共同市場」或「1中共同市場」來命名,都是名詞之爭,若涉及政策內容之爭,則更是兩回事,兩者不必相干。是以不論謝長廷硬說「兩岸共同市場」就是「1中共同市場」,或者馬英九一再說明兩者名詞不同,所論述的內容也完全不同,在邏輯和觀念上都是繞著假命題打轉。
 
是以問題的癥結不在市場、不在「1中」或「兩岸」,而是身分和認同的問題。進一步追索此一命題的背景,與其說是經貿政策之爭,不若視為隱性的統獨之爭。而且可以預料在選前最後一周,謝陣營還會就此發動更猛烈的攻勢,由隱性發展為顯性爭論,以期逆轉民調支持度的劣勢。
 
稍有文字感覺和政治常識者,1不等於2,「兩岸」和「1中」當然不同,再加上共同市場,其間差異只會更大,不可能更接近;但就兩岸經濟發展態勢論,由「兩岸」概念而趨「1中」,應是邏輯的必然。單就論辯聽眾的接受度和感受而言,謝長廷此種推論難謂不能成立。然而馬英九何以在論辯中一直採取守勢、採取軟性回應的策略,雅不願指明這就是統獨之爭,反倒繞著名詞打轉?
 
謝長廷的策略很簡單,即通過隱性統獨之爭,以身分和認同差異,凝聚深綠支持者不因選情低迷而致潰散,此種深綠氛圍若能發揮輻射效應,或有利於爭取中間選票轉向。馬英九的策略在論述上僅努力於區隔「兩岸共同市場」和「1中共同市場」的異同,堅守「兩岸共同市場」的論述僅止於經貿面的影響,有意識地避開沾染政治味極濃的身分和認同論述。
 
謝陣營有見於馬陣營的軟策略,當然只會加碼發動攻擊,只會愈打愈熱,從心理上提振選情熱度,認定此非僅可以提升綠營支持者的投票意願而已,間接證實馬英九陣營對統獨論辯採取守勢的策略未必有利選情。此即與其挑明統獨之爭,不若停留在名詞之爭,與其遭對手陣營藉機抹紅,不若停留在技術條件上著墨,宣示不讓大陸勞工來台打工即是顯例。
 
然而馬英九忽略了軟回應策略,相對可能會大幅降低藍營支持者的投票意願和熱度。有跡象顯示,藍營支持者也很期待馬英九的論辯不時能帶出機鋒,也能適時主動出擊,雅不願從馬英九口中聽聞過於軟弱的論述。中間選民也會因馬英九的軟回應,反向質疑馬英九的施政魄力和膽識。
 
統獨之爭綠營的立場很明確,藍營的「不統不獨」原就難於著力,在文宣論述上既無法概括承受統與獨,或1分為2,難於形成有力道的論述。台灣大選已接近決戰階段,若仍陷於統獨之爭,選民對此固屬無可奈何;但若因此讓台灣長期陷入此一假命題的論述中也非得計。藍營與其處於被動,不如有一更明確的論述,退一步言,至少要有1台獨/反台獨的論述。
 
過去8年,不論台灣民主化的進程或政治風氣,可謂有退無進,而且深陷貪腐卻又夾雜意識形態鬥爭的假命題當中。兩岸共同市場的論述淪為統獨之爭就是證明,若深入觀察,也未嘗不是台灣選民用選票擺脫泥淖的契機。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