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兩會的人事協調與改革進退

2008-03-19 16:54:17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中國人大、政協兩會先後閉幕,這次兩會是5年1度的換屆,會議的重頭戲,按程序是國家領導機構人事班子重組,按慣例要有5年1度的機構改革。這兩件大事,最後在無風無雨中,按部就班完成,其結果卻折射出人事安排之複雜,折射出改革推進之艱難。
  
兩會兩件大事,會前自有人事名單猜測、改革方案熱議。但最後定板,多多少少出人意料,以人事名單而論,雖有中共17大的大格局已定,但還是出現該退的沒退,該上的沒上的問題;以機構改革方案而論,則是該改的沒改,不該改的改了。
  
在中國強力輿論控制下,媒體對最後定局的人事名單和最後過關的改革方案,當然是一片「正面報導」。但會內會外,批評聲音還是不絕,會內火頭四起,會外曲筆相批。但最後人事名單,絕大多數高票而過,機構改革方案,也不經修改順利過關。往昔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以票數表態的場景,已不復現。
  
在現行政體下,由人大代表的有限選舉方式、政協委員的指定式產生辦法,他們較注重局部利益甚至個人進退,在投票式隨大流甚至漫不經心,加上表決方式的技術性引導,導致票票皆高,可以理解。但社會寄以厚望的中國領導層,未能展現新顏,還是令人不解。
  
這次北京兩會,焦點人物已不是連任的胡錦濤、溫家寶,而是明顯備位的習近平和李克強。而人事名單的方案,機構改革的方案,正是由習近平和李克強分別擔綱。因此對習、李的表現,都有批評。
  
但仔細看去習、李兩人,還是有意引入一些新風,在人事名單產生和改革方案制定上,試圖讓中共黨內和社會上,能有較高認受。先看習近平主持人事換屆,在中國領導層圈定大方向後,他安排12月初省部級以上幹部的民主推薦活動。習近平本人,是在胡錦濤安排的中共中央委員範圍民主推薦活動中,脫穎而出。這次推薦排名靠前的一批官員,被列入名單。
  
而習近平也主張平衡年齡、個人素質、幹部結構等幾方面的條件,令選人用人變得更切合實際。但名單定局,還是受到不同方面夾擊,其中前朝元老的干擾,仍然較為突出。不論是習近平,還是他背後的胡錦濤,都只好委曲求全。
  
再看李克強主持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中共17大之後他接手,也是安排多個部門和學術機構調研,包括對經濟發達國家、性質相近國家部門設置的調究。最後總結出「大部制」機構改革基本方向,其初步方案,是較為進取的。
  
但機構改革方案,不僅有不同政治主張的爭議,更遭遇到官僚集團的強烈抵制,看似簡單的1個部門,背後有千絲萬縷的複雜人事、利益關係。所以出現方案幾上幾下,改來改去的局面,其間還發生開會爭議,溫家寶憤而出京,趕去雪災災區的故事。直到中共17屆2中全會定局前,2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還以「集體學習」的方式,在最後統一思想。而最後方案竟然讓最該被改革的國家發改委主持,結果讓人啼笑皆非。
  
不論是人事還是機構改革方案,從起草到制定,都可以看到習、李和他們背後的胡、溫,有兩個基本思路,1是平衡各方利益,實現政治妥協,換取全面的穩定,消減改革的震動:2是以時間換空間,以局部妥協換取全局的進展。
  
以人事而論,他們寧可讓部分年齡近限的人上馬,希望在未來5年中逐步更換,以求5年後再次換屆,能有新的佈局;在機構改革上,更是定出遠到2020年的目標,希望這5年是預熱,5年後大幹,12年後大變。
  
胡溫、習李的這種思路和行事方式,有其理由,但這次沒能抓住改革主動權,改革沒有重大突破,也是事實。不論人事換屆,還是機構改革,這次結局都說明,改革不可能再單兵突進,政治體制改革不僅要開啟,還必須先行。而要改革,要爭取主動,領導層先要解放思想,先要爭取改革派和絕大多數民眾支持,形成改革共識,凝聚改革動力,才能解決老問題,應付新挑戰。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