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萬中間選民撐開了台灣的政治天空
2008-03-30 09:47:40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這次大選,最大的贏家不是馬蕭或藍營,而是台灣人民,他們合力把台灣的民主巨輪推出了困陷8年的泥淖。
進一步看,這次政治板塊發生如此劇烈的位移,關鍵力量來自上100萬無名的「中間選民」;他們從四面八方走出來,推倒藍綠高築的圍牆,撕掉族群對立的符咒,將2300萬人民從幽閉的本土洞窟中解放出來。
在藍綠對峙的8年,「中間選民」曾被認為是不存在的人種;陳水扁不久前還聲稱「台灣沒有中間選民」,他在意的只是固守綠色「基本盤」。但這次馬蕭以220萬票大幅勝出,證明中間選民不僅存在,且擁有強大的翻盤能量:他們有能力識破政客的花招,知道如何守住自己的價值,曉得如何用自己的力量改變國家命運。
台灣的中間選民有多少,就跟如何定義他們一樣,仍是值得探索的問題。若把中間選民定義為「會在藍綠之間移動投票的公民」,那麼與2004年的大選相比,這次藍營的得票數多了120萬票,綠營得票則少了近100萬票;由此變化看,中間選民至少在110萬人以上。若以民進黨2000年與2004年兩次大選的最大票數落差看,移動的選民數則更多達150萬人。
隨著新公民的加入及政治社會氣象的變化,中間選民數其實隨時都在變化。值得注意的是,不論中間選民數是100萬甚或200萬人,它占總投票人口的比率不超過15%,也遠遠小於藍營或綠營的基本支持者,但它卻能對大局產生超乎其自身比重的牽動力量。8年前的第1次政黨輪替,如果說是「期待改革」的中間選民所締造;這次的2次政黨輪替,又何嘗不是「亟思脫困」的中間選民顛覆了局面。一成多的「白色選民」,能決定八成多藍綠公民的勝負,這正是民主的奧妙!
過去8年在陳水扁主政下,台灣政治從兩個「政黨」的競爭,演變成「民眾」藍綠截然對立的態勢,台灣的民主其實是逐漸走向退化。第1,人民「頭家」的自主地位喪失,成為幫政黨搖旗吶喊的附庸;第2,當政黨競爭被轉化成顏色競賽時,「族群主義」的毒素已悄然麻痺了「政黨政治」的神經,民主完全變質走調。試想:如果政客只要煽動族群情緒即可無往不利,他又何需在乎施政績效?
所幸,經過8年的災難與煎熬,終於有越來越多選民看出台灣政治的病態與畸形,從而決心給政客1個嚴正的教訓。這次大選,馬蕭大勝200多萬票,不僅反映民心對綠營的背棄,也反映民眾對民主價值的重新選擇。事實上,外省群族僅占人口比率13%,馬英九卻能以58%的高票當選,就是台灣人民共同撕去族群符咒的莊嚴儀式。自此,大家都是台灣人,所有召喚族群幽靈的政治祭壇,都該永遠埋入土裡。
操弄族群的民進黨輸到僅剩南部5縣,這和1995年立委選後國民黨陷入「鄉村被城市包圍」的情況極為相似,失去光環的執政黨,最後都淪落到必須仰賴底層的保守農漁人口支撐。但可鄙之處也在於此,這些基本支持者往往是執政者最忽視的經社劣勢地區的選民,他們獲得的照料最不足,執政者卻無盡地剝削他們的忠誠。「無米樂」描述的是蕭頹的農村,主角崑濱伯卻義無反顧地挺謝;農民的辛酸,竟然逆轉成為執政者政治操作的題材,教人五味雜陳。
民主政治之精髓,是寄寓在「信仰」或是「懷疑」,並非三言兩語所能道盡。但從這次大選看,「懷疑」確是重新締造台灣民主價值的動力;上100萬中間選民對民進黨8年的本土教條和族群動員發出強烈質疑與批判,從而使台灣得以跨越這兩項民主障礙,走出自我閉鎖。更值得慶幸的是,台灣中間選民的分布遍及全台各縣市,數目比人們想像的多出許多,他們的開放性也比想像中寬廣許多。
被中間選民撐開的台灣政治天空,看來如此浩瀚無垠,所有討論可以重新回到理性思辨,非藍即綠的兩色交鋒,就退位吧!(本報系聯合報系列社論,本報同步刊出)
進一步看,這次政治板塊發生如此劇烈的位移,關鍵力量來自上100萬無名的「中間選民」;他們從四面八方走出來,推倒藍綠高築的圍牆,撕掉族群對立的符咒,將2300萬人民從幽閉的本土洞窟中解放出來。
在藍綠對峙的8年,「中間選民」曾被認為是不存在的人種;陳水扁不久前還聲稱「台灣沒有中間選民」,他在意的只是固守綠色「基本盤」。但這次馬蕭以220萬票大幅勝出,證明中間選民不僅存在,且擁有強大的翻盤能量:他們有能力識破政客的花招,知道如何守住自己的價值,曉得如何用自己的力量改變國家命運。
台灣的中間選民有多少,就跟如何定義他們一樣,仍是值得探索的問題。若把中間選民定義為「會在藍綠之間移動投票的公民」,那麼與2004年的大選相比,這次藍營的得票數多了120萬票,綠營得票則少了近100萬票;由此變化看,中間選民至少在110萬人以上。若以民進黨2000年與2004年兩次大選的最大票數落差看,移動的選民數則更多達150萬人。
隨著新公民的加入及政治社會氣象的變化,中間選民數其實隨時都在變化。值得注意的是,不論中間選民數是100萬甚或200萬人,它占總投票人口的比率不超過15%,也遠遠小於藍營或綠營的基本支持者,但它卻能對大局產生超乎其自身比重的牽動力量。8年前的第1次政黨輪替,如果說是「期待改革」的中間選民所締造;這次的2次政黨輪替,又何嘗不是「亟思脫困」的中間選民顛覆了局面。一成多的「白色選民」,能決定八成多藍綠公民的勝負,這正是民主的奧妙!
過去8年在陳水扁主政下,台灣政治從兩個「政黨」的競爭,演變成「民眾」藍綠截然對立的態勢,台灣的民主其實是逐漸走向退化。第1,人民「頭家」的自主地位喪失,成為幫政黨搖旗吶喊的附庸;第2,當政黨競爭被轉化成顏色競賽時,「族群主義」的毒素已悄然麻痺了「政黨政治」的神經,民主完全變質走調。試想:如果政客只要煽動族群情緒即可無往不利,他又何需在乎施政績效?
所幸,經過8年的災難與煎熬,終於有越來越多選民看出台灣政治的病態與畸形,從而決心給政客1個嚴正的教訓。這次大選,馬蕭大勝200多萬票,不僅反映民心對綠營的背棄,也反映民眾對民主價值的重新選擇。事實上,外省群族僅占人口比率13%,馬英九卻能以58%的高票當選,就是台灣人民共同撕去族群符咒的莊嚴儀式。自此,大家都是台灣人,所有召喚族群幽靈的政治祭壇,都該永遠埋入土裡。
操弄族群的民進黨輸到僅剩南部5縣,這和1995年立委選後國民黨陷入「鄉村被城市包圍」的情況極為相似,失去光環的執政黨,最後都淪落到必須仰賴底層的保守農漁人口支撐。但可鄙之處也在於此,這些基本支持者往往是執政者最忽視的經社劣勢地區的選民,他們獲得的照料最不足,執政者卻無盡地剝削他們的忠誠。「無米樂」描述的是蕭頹的農村,主角崑濱伯卻義無反顧地挺謝;農民的辛酸,竟然逆轉成為執政者政治操作的題材,教人五味雜陳。
民主政治之精髓,是寄寓在「信仰」或是「懷疑」,並非三言兩語所能道盡。但從這次大選看,「懷疑」確是重新締造台灣民主價值的動力;上100萬中間選民對民進黨8年的本土教條和族群動員發出強烈質疑與批判,從而使台灣得以跨越這兩項民主障礙,走出自我閉鎖。更值得慶幸的是,台灣中間選民的分布遍及全台各縣市,數目比人們想像的多出許多,他們的開放性也比想像中寬廣許多。
被中間選民撐開的台灣政治天空,看來如此浩瀚無垠,所有討論可以重新回到理性思辨,非藍即綠的兩色交鋒,就退位吧!(本報系聯合報系列社論,本報同步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