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湄公河經濟合作計畫的卓越發展
2008-04-07 16:15:00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大湄公河次區域(Greater Mekong Subregion)經濟合作第3次領導人會議,經連日在寮國首都永珍密售磋商,已經落下帷幕。這項每3年1次的區域經濟整合聚會,對於瀾滄江─湄公河沿岸6國:中國、越南、緬甸、寮國、柬埔寨、泰國等,有關合作伙伴關係的加強,未來合作方向和重點合作措施的規劃,具有關鍵性影響。1次接著1次更緊密的整合,展示出巨大的活力,有力促成大湄公河盆地經貿全面持續發展,使次區域合作水平的提升,到了令人側目的地步。雖然整個運作過程甚為低調,但實質成就足以為類似行動的典範。
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第3次領導人寮都之會,在閉幕宣言中特別提出保證,6國在鐵、公路網和電力聯結建設的力度要再加強。同時保證對區域內公共事務,舉凡公共衛生的危機、人員毒品的販賣、氣候暖化和種種環境威脅等,全以聯手處理為原則。顯然,以上所述全是中南半島諸國甚為缺乏或薄弱落後的項目,數10年天災人禍阻滯,一直都沒有妥善完成最起碼的要求。以致放眼周遭,還有「百廢待舉」的感覺,外界也有將天然資源富饒的近5000公里大湄公河盆地,稱之為「未開墾的處女地」者,回首前塵,固不免令人感慨系之。不過主客觀條件稽延了開發時程,到轉機出現,當然也有後來者居上的境遇。如果大湄公河次區域國家懂得把握條件,重視自己所提的保證,相信還是可以大展鴻圖的。
對於大湄公河次區域的開發,自來從不缺計畫和「野心」,只是不同時代特徵的變化,幾使所有計畫、野心,都淪為虛幻。直到亞洲開發銀行於1992年發起建立「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組織」,由該行負責運用該綜合開發機制進行協調,重啟開發行動。由於整個大環境較以往已趨於緩和,東南亞經濟成長的苗頭顯現,中國和東盟關係正常化,湄公河流域的共同開發和綜合利用,遂再次成為熱點。而1997年的東亞金融風暴,卻意外使逐漸攀升的湄公河流域開發陷入僵局。到金融風暴危機陰影散去,中國和平崛起,成為帶動亞洲經濟增長火車頭,大湄河次區域經濟合作開發重現生機。一連串迂迴曲折、升沉起伏,讓流域諸國深刻體會機會難得,務必要珍惜和充分把握。
2002年,柬埔寨總理韓生承擔東南亞國家聯盟輪值主席,建議召開首次大湄公河次區域領導人會議,得到了各方贊同。並決定:確立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機制為主流開發機制,以3年召開1次領導人會議的形式將其固定化、明確化;另亞銀既是主要投資方,又為各方所能接受的利益協調者;再則只有和政、經發展有成,持富鄰睦鄰政策的中國「綑綁」在一起,才能實現自身經貿發展。相關決議使大湄公河次區域的經濟合作進入新階段,自茲向列為東盟「後段班」的中南半島4國經貿開始穩定進步,原有相當基礎的泰國則迅速成長。先後召開過3次的領導人會議,每次都發揮實質推動的作用,對建設項目做具體檢討和驗收,從區域整合成就衡量,應可列為卓越。
亞洲開發銀行提供數據做旁證,中南半島沿湄公河流域5國,1992年出口總值為370億美元,到2006年已勁升到1790億美元;2005年外國直接投資較前多出3倍,達70億美元。尤其令人側目的是,這次領導人會議期間,6國領袖一同主持連接昆明與曼谷的第3號公路啟用。有「南北經濟走廊最後1個環節」,稱號的1840公里公路網,乃是中國和其南鄰友邦公路建設的重要里程碑。且湄公河盆地諸國鐵公路網的接力建設,還在繼續展延。暢順的交通將為區域經貿、觀光、物流、生產事業發展,奠立可大可永基礎,實足令各方欽羡。
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第3次領導人寮都之會,在閉幕宣言中特別提出保證,6國在鐵、公路網和電力聯結建設的力度要再加強。同時保證對區域內公共事務,舉凡公共衛生的危機、人員毒品的販賣、氣候暖化和種種環境威脅等,全以聯手處理為原則。顯然,以上所述全是中南半島諸國甚為缺乏或薄弱落後的項目,數10年天災人禍阻滯,一直都沒有妥善完成最起碼的要求。以致放眼周遭,還有「百廢待舉」的感覺,外界也有將天然資源富饒的近5000公里大湄公河盆地,稱之為「未開墾的處女地」者,回首前塵,固不免令人感慨系之。不過主客觀條件稽延了開發時程,到轉機出現,當然也有後來者居上的境遇。如果大湄公河次區域國家懂得把握條件,重視自己所提的保證,相信還是可以大展鴻圖的。
對於大湄公河次區域的開發,自來從不缺計畫和「野心」,只是不同時代特徵的變化,幾使所有計畫、野心,都淪為虛幻。直到亞洲開發銀行於1992年發起建立「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組織」,由該行負責運用該綜合開發機制進行協調,重啟開發行動。由於整個大環境較以往已趨於緩和,東南亞經濟成長的苗頭顯現,中國和東盟關係正常化,湄公河流域的共同開發和綜合利用,遂再次成為熱點。而1997年的東亞金融風暴,卻意外使逐漸攀升的湄公河流域開發陷入僵局。到金融風暴危機陰影散去,中國和平崛起,成為帶動亞洲經濟增長火車頭,大湄河次區域經濟合作開發重現生機。一連串迂迴曲折、升沉起伏,讓流域諸國深刻體會機會難得,務必要珍惜和充分把握。
2002年,柬埔寨總理韓生承擔東南亞國家聯盟輪值主席,建議召開首次大湄公河次區域領導人會議,得到了各方贊同。並決定:確立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機制為主流開發機制,以3年召開1次領導人會議的形式將其固定化、明確化;另亞銀既是主要投資方,又為各方所能接受的利益協調者;再則只有和政、經發展有成,持富鄰睦鄰政策的中國「綑綁」在一起,才能實現自身經貿發展。相關決議使大湄公河次區域的經濟合作進入新階段,自茲向列為東盟「後段班」的中南半島4國經貿開始穩定進步,原有相當基礎的泰國則迅速成長。先後召開過3次的領導人會議,每次都發揮實質推動的作用,對建設項目做具體檢討和驗收,從區域整合成就衡量,應可列為卓越。
亞洲開發銀行提供數據做旁證,中南半島沿湄公河流域5國,1992年出口總值為370億美元,到2006年已勁升到1790億美元;2005年外國直接投資較前多出3倍,達70億美元。尤其令人側目的是,這次領導人會議期間,6國領袖一同主持連接昆明與曼谷的第3號公路啟用。有「南北經濟走廊最後1個環節」,稱號的1840公里公路網,乃是中國和其南鄰友邦公路建設的重要里程碑。且湄公河盆地諸國鐵公路網的接力建設,還在繼續展延。暢順的交通將為區域經貿、觀光、物流、生產事業發展,奠立可大可永基礎,實足令各方欽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