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兩岸關係仍有待實質開拓

2008-04-09 21:04:46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台灣民進黨的下台,馬英九的當選,藍天雖現,但未必即時天氣好轉,兩岸解凍,因為中國最初1分為2以後,雖由交戰的對抗,轉為休戰的對立,要2合為1,就應有善意的對流,再經對等的和談,才有最終的統一。
 
馬英九競選時宣傳的3不:不獨是不贊同投機的台獨;不統是不贊成即時的統一;不戰是締造和平,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是中庸之道。當選以後,即時提出3通,宣告通航的部署,與通航的時間表,通航以後,時間可節省幾倍,票價可減去一半,大陸旅客可輕易來台,台灣的收益,起碼1000億元台幣以上,台灣的金融可方便走向大陸,台灣的受益,又何止1000億元台幣?台灣更可即時補搭大陸經濟高速增長的列車,是中肯之術。至於公開承認92共識,各自表述1個中國的立場,更是中線之路,重複國民黨昔日的講話。
 
馬英九的表態是即時的,而北京方面的反應亦是即時的,主席胡錦濤似乎放下心頭大石,而總理溫家寶則等到5天後,去到寮國首府出席湄公河次區域合作領導人會議時,才作出慎重但積極的回應:兩岸的3通,從而加強經濟、貿易、文化的交流,做得越快越好。他更希望結束敵對的狀態,舉行兩岸和談,達成和平協議,馬英九固然不談統一的問題,溫家寶亦巧妙避談統一的願望。
 
統一是一種願望,但仍未能上望。馬英九的做法是到此為止,溫家寶的想法亦就此為止,不打算走前一步,為何會如此呢?
 
首先是台灣的政治生態,雖然有初步的成熟,整個選舉過程,雖然不再存在著舞弊與暴亂,但尚未完全成熟。誠如政治學大師杭廷頓所提出的「兩次輪替檢定說」,政權經歷兩次民主而和平的轉移,但由「民主轉型」到「民主鞏固」,仍在初階段,不宜立即有政治轉變,立即談統一,台灣民眾未必接受。
 
其次是國民黨雖重新執政,但未必可以主導全民;這次國民黨的大勝,是泛綠人士中的失落感,因而有部分不去投票,使投票率比上次少了近5%,是泛藍陣營中的危機感,因此投國民黨1票的人數驟然增加,是民進黨的貪污無能,使佔選民人數約30%的中間派倒向國民黨。而投票給民進黨的,仍佔總數的接近42%,因此贊同台獨主張,或最低限度不支持中國統一的人會佔去42%,而國民黨的票源亦不穩定,若未來4年的執政不理想,或有任何決策違民意,到時重心會轉移。
 
再其次是台灣的主流民意,仍不是支持統一,或至低限度立即統一,除非大陸已經民主化。又根據中研院較早時的調查,若大陸宣告不攻打台灣,會有一半以上居民傾向獨立,因此兩岸分治的局面拖得越久,統一的希望便變得越小,如是大陸已陷於兩難的局面,而國民黨的處境更是兩面不討好。
 
馬英九並沒有洗牌,只是順勢把牌打下去,在第1個4年,只能加強兩岸的交流、交往,營造和平氣氛,或簽署和平協議,爭取民意,若有第2個4年,才可改變民意,因此所謂統一談判,起碼要多等8年。反而這次是大陸出牌的時候,最好先拆除瞄準台灣的導彈,釋放善意,再協助台灣振興經濟,使南部的農民受惠,開放海西發展區,擴大台商的發展空間,將可能的戰場化為生財工具,如是頑固的台獨陣營自然瓦解,瓦解的一刻,才是兩岸統一談判的真正開展。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