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巴和談:不易成功又不得不談

2008-04-15 07:08:59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在美國國務卿賴斯的積極活動下,以色列總理歐麥特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於7日恢復停輟了6周的高峰會談。但這次會談氣氛嚴峻,是在以色列對加薩採取軍事行動,造成130餘名巴勒斯坦人喪生的情況下舉行的。
 
因此阿巴斯表示,我們正認真進行磋商,致力就所有最終地位問題達成解決方案,但不會不計較一切代價達成協議。巴資深談判代表艾拉卡特說,阿巴斯與歐麥特將會討論雙方停火、以色列解除對加薩走廊封鎖,以及如何執行2003年的中東和平路線圖協議等問題,使會談能達成相當結果。
 
但若抱著對這次會談過高的期望,那是不切實際的。這次會談,只可能使以巴衝突緩和一些,不可能根本解決問題,因為能夠解決問題的最寶貴時機已被錯過了。當時阿拉法特去世,主和的阿巴斯掌權,以色列方面,總理夏隆也主和,雙方本來可能一拍即合。不料就在此時,夏隆因病昏迷不起,巴勒斯坦方面又於此時容許讓仍擁武器自重的激進哈瑪斯參加議會選舉,結果哈瑪斯勝選,即有權執政,又不肯放下武器,甚至不承認前政府與以色列所達成的一切協議。在這種情況下,仍握政權的巴勒斯坦主流法塔自治政府不允交出政權,並封鎖財權,使哈瑪斯無法生存。於是,哈瑪斯揮軍進佔剛由以色列交還的加薩走廊,並以那裡為火箭基地,向以色列密集轟擊,以乃封鎖加薩地區對外通道,造成當地巴人生活困難,一面部署軍隊,向加薩地區進攻。
 
雷馬拉以巴會談即在這種情形下舉行,如何能談出什麼實質的和平協定?因為如今巴勒斯坦已分成2個政府,以巴和談即使能談出什麼結果,法塔同意,哈瑪斯能同意嗎?哈瑪斯不同意,和談結果還不是等於白搭?
 
以巴之間的問題是1000年的仇恨。由於耶路撒冷是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發源地,為各教爭奪的聖地,歷史上從11世紀的1095年起,到13世紀的1291年止,基督教徒曾先後對伊斯蘭教徒發動過10次十字軍東征,戰爭中自然殘忍殺戮,屍橫遍野,血流成河,以宗教為名的掠奪戰爭使雙方種下深仇大恨,所以,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和猶太人之間的仇恨,那是再過上100年,甚至上1000年也無法化解的。
 
偏偏猶太人現在又成立以色列國,就在信奉伊斯蘭教國家的環伺之下,真是礙手礙腳,令穆斯林坐臥不安,正所謂「睡榻之旁,哪容得他人安睡?」所以,要消除以巴磨擦,除非把以色列立國之地搬得遠遠的,離開伊斯蘭教徒居住的環境,「眼不見為淨」,也許衝突事件便自然減少了。但要以色列人搬到那裡去呢?除了南極洲之外,地球上所有土地都已被各國所佔據。如搬到人煙稀少的西伯利亞,那是俄國的領土,搬到阿拉斯加近北極冰川地區,那也是美國的土地,搬到極北寒冷的格陵蘭,那還是丹麥的屬土。所以,以色列即使要搬,也真不知搬到那裡去!
 
以色列人在中東之難以安居,除了宗教問題之外,還有1個問題,是自古以來,人類就存在著「排猶」思想。這個問題,溯源於基督教分成新舊約兩本聖經。所謂舊約,可以說是猶太教聖經,在耶穌之前,猶太教只有1部舊約聖經,記載著摩西十誡,帶奴隸出埃及、過紅海,以及大衛王立國、參遜與大利拉、施洗約翰等事跡。耶穌死後才有新約出現,其中記載耶穌的身世、傳教、12門徒,及被釘十字架而死和死後的復活,均無可考據,但基督徒深信不疑。自4世紀羅馬帝國把基督教定為國教之後,開始便給猶太人帶來了災難。由於新約中強調:「由於猶太人背叛出賣了耶穌,使耶穌慘遭酷刑而死,因此猶太人的後代會受到血的報應。」即使是宗教改革者馬丁路德,哲學家黑格爾、尼采,大文蒙歌德等,都毫不例外地思想帶有反猶色彩。所以,希特勒也借題在2次大戰中殺害了數達600餘萬的猶太人。今天猶太人堅持在巴勒斯坦生存,也是被形勢逼出來的。
 
直到1938年,教皇皮吾斯11世才終於說出1句公道話:「反猶主義是個基督徒既不能苟同又必須排斥的運動……就宗教意義而言,我等均是猶太人。」如今猶太人最富有,能左右美國選舉,反猶都當不了美國總統,所以對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息爭問題,已成為所有美國總統要重視的頭等大事了。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