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長面對難題不宜說多做少

2008-04-16 04:21:11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泰國和馬來西亞、印尼、汶萊、新加坡等東盟國家的環境部長,日前在吉隆坡召開的防杜煙霾措施會議已告落幕。在1項聯合聲明中,相關部長們特別提出警告,鑑於氣候型態變異,今(2008)年由印尼森林火警所引發的1年1度霾害,將使東南亞地區受災的程度加重。到第3季區域內的反聖嬰現象影響消退前,務必要小心防範火頭擴散。印尼環境部長並保證整合政府與民間力量,與鄰國共同努力防杜煙霾擴散。這項旱季來臨前的集會,雖然在時間點上切合了預防的要求,但是會議內容似嫌鬆散,如果沒有更積極的行動,則減輕霾害還得自求多福;或祈求上蒼降下大雨、改變風向,緩和煙霾的侵襲。
 
南洋5國的煙霾,每年雨季過後都會臨頭,有防杜霾害重責的環境部長們,依照東盟於1997年12月所通過的「區域霾害行動計畫」,應集會檢討行動計畫的執行進展。對於防範、監視、強化消防能力等項目,是否克盡厥職,使區域煙霾於居民身心的危害減輕。但是從1997年特大濃煙覆蓋,造成區域內近兩旬生活秩序大亂、經濟活動受嚴重影響、交通運輸遭阻滯失常以來,先後已逾10年。環境部長年年集會如儀,對話、檢討、反覆辯難似不或缺。但濃煙困擾的壓力亦未稍減,除了當年旱季意外下了大雨,或者風向迥異於往常,各地居民都不免受到霾害。這是開發中國家說得多、做得少的典型,無論是1國或多國,總會有這種現象。長久一仍舊貫,或可能惰性不除,縱有進步也有其限度。
 
今年5國環境部長防霾會議期間,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方面循1997年以來慣例,向印尼代表提出怨言,對濃煙從印尼首發並任意飄動,多有不滿。事實上這是老戲碼的情節之1,每年蘇門答臘、婆羅洲加里曼丹等地的農民啟動刀耕火種,季候風轉向西南,林火燒芭製造出來的大量煙塵吹向四鄰。這時就是各地居民從肉眼看到霾霧、鼻子能嗅到嗆味、呼吸道甚不舒暢、溫度悶熱難耐,已經知道不妙了。相關方面對於指摘並未否認,一向是低調道歉了事。對於火耕引發重重和環保規範背道而馳的行為,只管發出禁令,其他則視若無睹。煙霾噩夢何時了結,從年年發生的現象就能知道,遙遙無期。
 
輿論對於勸導各地燒芭事主停止傳統作業方式,多有建言,東盟相關會議也一再呼籲推行「零燃燒」政策。但是火耕世代相傳,除了相沿成習,也是東南亞地區最便宜的整地方式,即使有立法規範,卻有執行方面的重重困難。印尼政府和民間開出今年若改變火耕傳統所需的費用,約為8,700萬美元,但即使費用撥出去,是不是就能「零燃燒」,卻是難有具體答案的問題。姑不論傳統不易動搖,放火燒山省錢、省時、省力、省事的「優點」無以取代。蘇、婆兩島「天高皇帝遠」,又怎樣去監督,要各地火耕事主自律,豈能夠輕易辦到。
 
東南亞今年濃煙問題難過,還有反聖嬰現象的影響。東太平洋赤道一帶今年逢水溫異常下降,加重潮濕程度的氣候條件,整亂了煙霾活動秩序,後果甚難逆料。氣象異變往往無從捉摸,有時想多了會徒亂人意,卻又不能不防。
 
客觀需求情勢,是另1個可能使煙霾攪亂生活秩序的重要因素。火耕林地是為種植棕櫚,棕櫚開花結果,則是提煉棕櫚油的原料。以往南洋地區棕櫚產品銷往日本歐美,用途多固定,數量趨於常態,增減比率並不大。但近年石油原油價飆漲,改用替代能源蔚成風氣,由棕櫚油煉成生技燃料,業已進入市場。售量雖尚無具體數字,但肯定要大量增長,果爾燒山種棕櫚的面積將可能無限上綱,如何維持秩序,將火耕納入控制,無疑是新增加的考驗,宜早為籌謀。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