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法合編歷史課本具有重大意義
2008-04-19 07:46:20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德國與法國合編高中歷史課本,最受矚目的第2冊已於9日出版,鎖定19世紀到第2次世界大戰歐洲史和世界史;這段時期,有德法兵戎相見的普法戰爭和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也就是長達1個多世紀的「德法世仇關係」。現在為了化解此種國家民族間的世仇情結,合編歷史教科書具有無限重大的意義。
歷史上許多民族、國家是什麼原因造成敵對,引發戰爭的呢?說穿了,這與普通百姓關係極小,主要是統治階層的野心所造成,為了掠奪土地、資源,為了在特定地區之內成為霸主,故需要發動戰爭。而人民百姓卻在統治者強調的愛國心煽動之下,心甘情願去犧牲寶貴的生命。而在戰爭結束之後,又醞釀了民族與民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不可化解的深仇大恨,往往經歷千百年不變,這是人類多麼愚蠢的事。
最可恨的是,這些國家在經歷了慘痛戰爭傷亡之後,並沒有悔悟,還利用教科書纂改歷史,使新一代的子孫不了解當年的歷史真相,以為本民族是佔理的一邊,敵人是無理取鬧,由此影響下一代青少年,給予他們錯誤的歷史觀點,影響國與國的關係,也影響本國的發展前途。
小孩子的心靈是最純潔無邪的!像1張白紙,你給它塗上什麼顏色,它就會變成什麼顏色。所以。別小看兒童讀物,以為無關重要,其實孩子們的讀物對1個國家前途影響深遠。
對孩子,應灌輸以「愛」的教育,讓他們從小懂得博愛、自由、民主的意義,接受中國傳統禮義廉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意識的薰陶,才能成長為1個堂堂正正的人物。
例如20世紀初冰心的「寄小讀者通訊」,還有1本從外國翻譯的「愛的教育」,裡面有許多動人故事,如替父親做夜間案頭工作的「少年筆耕」,用手指頭塞住海堤漏洞救了荷蘭全村人生命的小孩,「最後1課」則寫波蘭被普魯士軍佔領前老師與學生不願做亡國奴上最後波蘭文1課的悲痛場面。這些故事都影響上一代青少年,意義很大。
所以,青少年人讀的教科書,影響深遠,特別是有關戰爭歷史,一定要正確、客觀,照實寫來,不可亂加纂改,以致為害後代青少年。而青少年是國家未來主人翁,他們心存錯誤觀點,最後受害的是未來的國家命運。
像日本這些年來一直在纂改歷史教科書,結果使日本學子不知道軍國主義之害,反而認為當年日本軍隊不是侵略中國,而是「進入」中國,甚至由此而誤認這是在救助中國,使中國進步起來,實現和平。
因此日本首相福田康夫緩和中日關係的言論,在日本竟遭極右派反對,據說他的支持率已下跌至只有30%。這說明今日日本的成年人,絕大部分在童稚時已被日本錯誤的歷史教科書所誤導,認為中日戰爭,佔理的是日本,而非「受盡禍害的中國」。
所以,德法兩國聯合編寫高中歷史教科書,的確是1樁大大值得稱讚的大好事。代表德國政府的柏林市長渥瑞特說,但願德國與法國的經驗能引起全世界仿效,例如中國與日本。
德法合編歷史教科書的點子,是由兩國的高中生5年前在柏林召開青年議會時提出,獲得當時法國總統席哈克和德國總理施洛德採納,很高興年輕人能提出這樣好的建議。不但德法應該有共同認知的歷史,中日也應努力,合作編出客觀的雙方能夠認同的戰爭史。甚至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如果也能夠通過一起編歷史課本的方式達到和解,大家息爭,世界大同,那該多麼好!
當然敵對的雙方合編戰爭歷史,是求正確、認同,而不是和稀泥。歷史和戰爭基本上是存在是和非的,如果沒有是非,那就不是歷史。例如日本侵華,南京大屠殺,納粹德國毒殺猶太人,數達600萬之多,人神共憤,這些事實不會因合編歷史而被抹煞,而是非的標準,自然要得到雙方認同,才能成立。
歷史上許多民族、國家是什麼原因造成敵對,引發戰爭的呢?說穿了,這與普通百姓關係極小,主要是統治階層的野心所造成,為了掠奪土地、資源,為了在特定地區之內成為霸主,故需要發動戰爭。而人民百姓卻在統治者強調的愛國心煽動之下,心甘情願去犧牲寶貴的生命。而在戰爭結束之後,又醞釀了民族與民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不可化解的深仇大恨,往往經歷千百年不變,這是人類多麼愚蠢的事。
最可恨的是,這些國家在經歷了慘痛戰爭傷亡之後,並沒有悔悟,還利用教科書纂改歷史,使新一代的子孫不了解當年的歷史真相,以為本民族是佔理的一邊,敵人是無理取鬧,由此影響下一代青少年,給予他們錯誤的歷史觀點,影響國與國的關係,也影響本國的發展前途。
小孩子的心靈是最純潔無邪的!像1張白紙,你給它塗上什麼顏色,它就會變成什麼顏色。所以。別小看兒童讀物,以為無關重要,其實孩子們的讀物對1個國家前途影響深遠。
對孩子,應灌輸以「愛」的教育,讓他們從小懂得博愛、自由、民主的意義,接受中國傳統禮義廉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意識的薰陶,才能成長為1個堂堂正正的人物。
例如20世紀初冰心的「寄小讀者通訊」,還有1本從外國翻譯的「愛的教育」,裡面有許多動人故事,如替父親做夜間案頭工作的「少年筆耕」,用手指頭塞住海堤漏洞救了荷蘭全村人生命的小孩,「最後1課」則寫波蘭被普魯士軍佔領前老師與學生不願做亡國奴上最後波蘭文1課的悲痛場面。這些故事都影響上一代青少年,意義很大。
所以,青少年人讀的教科書,影響深遠,特別是有關戰爭歷史,一定要正確、客觀,照實寫來,不可亂加纂改,以致為害後代青少年。而青少年是國家未來主人翁,他們心存錯誤觀點,最後受害的是未來的國家命運。
像日本這些年來一直在纂改歷史教科書,結果使日本學子不知道軍國主義之害,反而認為當年日本軍隊不是侵略中國,而是「進入」中國,甚至由此而誤認這是在救助中國,使中國進步起來,實現和平。
因此日本首相福田康夫緩和中日關係的言論,在日本竟遭極右派反對,據說他的支持率已下跌至只有30%。這說明今日日本的成年人,絕大部分在童稚時已被日本錯誤的歷史教科書所誤導,認為中日戰爭,佔理的是日本,而非「受盡禍害的中國」。
所以,德法兩國聯合編寫高中歷史教科書,的確是1樁大大值得稱讚的大好事。代表德國政府的柏林市長渥瑞特說,但願德國與法國的經驗能引起全世界仿效,例如中國與日本。
德法合編歷史教科書的點子,是由兩國的高中生5年前在柏林召開青年議會時提出,獲得當時法國總統席哈克和德國總理施洛德採納,很高興年輕人能提出這樣好的建議。不但德法應該有共同認知的歷史,中日也應努力,合作編出客觀的雙方能夠認同的戰爭史。甚至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如果也能夠通過一起編歷史課本的方式達到和解,大家息爭,世界大同,那該多麼好!
當然敵對的雙方合編戰爭歷史,是求正確、認同,而不是和稀泥。歷史和戰爭基本上是存在是和非的,如果沒有是非,那就不是歷史。例如日本侵華,南京大屠殺,納粹德國毒殺猶太人,數達600萬之多,人神共憤,這些事實不會因合編歷史而被抹煞,而是非的標準,自然要得到雙方認同,才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