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力使世界地球日發揮環保功能
2008-04-22 07:49:25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世界地球日」來臨,國際間相關團體鑑於地球遭逢災禍頻仍、氣候暖化問題毫無緩解跡象。於是醞釀從4月22日當天辦活動,一直延伸到6月5日「世界環境日」,將兩個時間接近的環境保護節日串連起來。以擴大影響,加深各方面印象,克盡保護地球的責任,有心人的一番心意和歷來所做的努力,相信已受到若干方面的注意。但是,「地球日」活動數十年於茲,成效未彰顯,似已漸演變成各種機構與組織的年度嘉年華會,且構成當下環保事業的節慶風景和大眾的安慰救贖。熱熱鬧鬧登場、眾說紛紜落幕。也許到了環保工作由言語變成行動,地球才能夠得到真正保護,人類子孫才可以有存活的空間。
1970年4月22日,是民間推動的國際性環保活動開始的1天。當時約有2000萬人走上街頭,大聲疾呼人類應該停止對環境的破壞、保護生存的空間、創造1個「建康且可持續的環境」。這項規模相當可觀的民間自發性環保遊行活動,觸發了相關方面的警覺,確定現代化的環保運動,應該有計畫、有具體做法全面推展,才能收到效果。自茲國際上分頭啟動,制定環境保護法規,設置專業環保機構,各地按當地情況進行文宣、表演、清潔、資源回收、節能等。於是地球日的活動,形成檢視地球環境前景的指標之1,對人類社會應能有若干啟導作用。
但是,現代化環保運動推動至今已近40年,除了民間發動的環保活動還繼續維持,各國政府和國際社會也在做出保護環境的表態。包括聯合國曾在巴西里約舉辦「地球高階層會」、在南非約翰尼斯堡舉行「貧窮、發展與環境」的地球高階層會等。聯合國方面希望藉這些應至少有100多位國家元首及環境部長出席的會議,對攸關於地球環境前景的數個國際社會自我約束協議做出確認。這些具代表性意義的協議,包括「京都會議議定書」、「卡它基納生物安全議定書」、以及華盛頓公約與世界貿易組織間的連動等,訂下實施時間表。不過,聯合國和民間的希望,幾乎全都淪為空轉,地球環境卻是落得每下愈況。大家都期待著的京都議定書,2012年的效期將屆,卻沒有任何具體行動。顯然是地球公益敵不過個別國家私利,美國在全世界環境覺醒上曾動見觀瞻。遺憾的是布希政府對地球環境的使命感大幅後退,京都議定書功敗垂成,主要原因之1就在於美國的態度。美國前副總統高爾曾直言不諱,於紐約時報刊出評論指摘:在環境方面現政府一直在出賣美國的未來,以換取短程政治利益。影響所及,京都議定書得另以新的國際設定書取代,貽誤事功,莫此為甚。
今年世界地球日,首得承受的是氣候暖化問題日益緊迫,所以世界地球日聯盟今年連續第3年,以「氣候變遷」為主題,要求舉世以擁有藍天為最終目標。事實上,氣候變遷影響層面深遠,目前世界銀行已列為最優先觀察的項目之1,開發中國家的居民健康和經濟成長,必然受到嚴重衝擊。明顯的事例是旱澇失衡,造成糧食歉收;加上因應油價飆漲而改用替代能源,破壞農作種類的生產比例,終而出現世界儲糧只剩60天,是25年來最低紀錄。這些居民生活實際上可體會到的現象,就是地球日活動宣導的具體資料,切不可再予輕忽。
對於東南亞國家而言,因其中泰國、越南、柬埔寨,向是稻米輸出國,適當管制出口量,便無缺糧為炊之虞。但是靠買米當主食的菲律賓就有了沉重壓力,已為張羅民食大費周章。不過,供需只是糧食問題的1個面向,若因氣候失衡而影響收成,則不僅本國軍糈民食受影響,區域或全面性饑荒就成大事故了。所以,以地球日宣導環保,雖成效有限,還是得全心全力推動。
1970年4月22日,是民間推動的國際性環保活動開始的1天。當時約有2000萬人走上街頭,大聲疾呼人類應該停止對環境的破壞、保護生存的空間、創造1個「建康且可持續的環境」。這項規模相當可觀的民間自發性環保遊行活動,觸發了相關方面的警覺,確定現代化的環保運動,應該有計畫、有具體做法全面推展,才能收到效果。自茲國際上分頭啟動,制定環境保護法規,設置專業環保機構,各地按當地情況進行文宣、表演、清潔、資源回收、節能等。於是地球日的活動,形成檢視地球環境前景的指標之1,對人類社會應能有若干啟導作用。
但是,現代化環保運動推動至今已近40年,除了民間發動的環保活動還繼續維持,各國政府和國際社會也在做出保護環境的表態。包括聯合國曾在巴西里約舉辦「地球高階層會」、在南非約翰尼斯堡舉行「貧窮、發展與環境」的地球高階層會等。聯合國方面希望藉這些應至少有100多位國家元首及環境部長出席的會議,對攸關於地球環境前景的數個國際社會自我約束協議做出確認。這些具代表性意義的協議,包括「京都會議議定書」、「卡它基納生物安全議定書」、以及華盛頓公約與世界貿易組織間的連動等,訂下實施時間表。不過,聯合國和民間的希望,幾乎全都淪為空轉,地球環境卻是落得每下愈況。大家都期待著的京都議定書,2012年的效期將屆,卻沒有任何具體行動。顯然是地球公益敵不過個別國家私利,美國在全世界環境覺醒上曾動見觀瞻。遺憾的是布希政府對地球環境的使命感大幅後退,京都議定書功敗垂成,主要原因之1就在於美國的態度。美國前副總統高爾曾直言不諱,於紐約時報刊出評論指摘:在環境方面現政府一直在出賣美國的未來,以換取短程政治利益。影響所及,京都議定書得另以新的國際設定書取代,貽誤事功,莫此為甚。
今年世界地球日,首得承受的是氣候暖化問題日益緊迫,所以世界地球日聯盟今年連續第3年,以「氣候變遷」為主題,要求舉世以擁有藍天為最終目標。事實上,氣候變遷影響層面深遠,目前世界銀行已列為最優先觀察的項目之1,開發中國家的居民健康和經濟成長,必然受到嚴重衝擊。明顯的事例是旱澇失衡,造成糧食歉收;加上因應油價飆漲而改用替代能源,破壞農作種類的生產比例,終而出現世界儲糧只剩60天,是25年來最低紀錄。這些居民生活實際上可體會到的現象,就是地球日活動宣導的具體資料,切不可再予輕忽。
對於東南亞國家而言,因其中泰國、越南、柬埔寨,向是稻米輸出國,適當管制出口量,便無缺糧為炊之虞。但是靠買米當主食的菲律賓就有了沉重壓力,已為張羅民食大費周章。不過,供需只是糧食問題的1個面向,若因氣候失衡而影響收成,則不僅本國軍糈民食受影響,區域或全面性饑荒就成大事故了。所以,以地球日宣導環保,雖成效有限,還是得全心全力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