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全球糧荒危機變為活化農業轉機

2008-04-28 08:41:26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聯合國糧食暨農業組織日前提出最新報告,強調全世界糧食危機已進入緊急狀態,糧食庫存減少到近30年來新低點。這是從今(2008)年初傳出糧荒訊息、農產蔚成顯學以來的新情勢。各方雖早已感受到糧荒惡化的壓力,但由聯合國專業機構以具體數據和文字陳述問題嚴重性後,更進一步增長了內心的惶恐。東南亞地區得天獨厚,不僅是公元前4000年就已出現的稻米生長發源地;目前還有若干國家列為8大產米國之1。面對全球性糧荒,卻也各有不同處境,有的甚至連本身軍糈民食供應都出現大缺口。所以東南亞國家應該在全球糧荒惡化的關頭,認真觀察實情,研擬對策。從個別國家、次區域、到整個南洋,都製妥一套健全農糧的方案,庶可化危機為轉機,穩固本身的生存基礎。
 
這次農糧危機,足可以用來勢洶洶形容,是非常驚人的。照農糧組織最新報告的說法,截至3月底,租米、小麥價格為1年前兩倍、玉米漲價1/3。全世界至少37國糧食缺乏,都是非洲或開發中國家,菲律賓、印尼、埃及等國則因糧價飆漲而動盪,海地居民更怒而攻擊總統府。世界銀行進一步指出,糧價竄升使貧窮國家約1億人口處境更慘;另全球存糧已經降到了從1980年以來最低水準。該銀行將被迫實施「新政」,短期提供緊急糧食援助、中長期促進開發中國家增產糧食。若各國少了緊急行動因應,則聯合國實施先後7年的掃貧計畫會功虧一簣。對於這波預估要持續到2010年才可能舒緩的全球糧荒,輿論命名為「沉默的大海嘯」,不由得不害怕。
 
曾經歷或聽說過3年多前南海大海嘯劫難的各方人士,對海嘯驚怵想必記憶猶新。東南亞諸國對稱為「沉默大海嘯」的糧荒,又怎免得了忐忑不安,來日方長,如何是好。列在全球主要稻米出口國名單上的緬甸、越南、泰國、柬埔寨,以往一直掛念著稻米外銷去化問題,從糧荒傳聞1波接著1波而來,賣糧行動就審慎多了。以泰國為例,基準泰國白米價格一周內急漲10%,4月17日漲到每公噸950美元天價,但市場仍然惜售,套不上交情可能就找不到米。其他缺米國家一面覓糧;一面開出增產食糧的計畫,都不免焦急。馬來西亞當局宣布動用13億美元,以確保稻米自給自足計畫、菲律賓要緊急買進50萬噸稻米,竟意外還有32萬5750噸沒有著落。這種罕見狀況,正應了華諺所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的說法。糧荒給予一向稻米豐饒的南洋教訓,是農糧「培元固本」政策,疏忽不得,也許該立刻就積極制定,並付諸實施。
 
除了1國的健全農糧產業,次區域以至區域經濟合作計畫整合後,也該有農糧項目的完善政策,不同層次的板塊,就承擔起不同的農糧供需責任。目前東南亞國家聯盟推展的「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計畫」,正按部就班進行開發。其成員國在交通、能源、貿易、旅遊、農業等11個領域所實施的119個項目合作,相信對農業必有可大可久的著墨。這次世界糧荒所顯現的問題,正好列入參酌修正原訂計畫,將來大湄公河盆地在有計畫建設下,形成農糧運籌中心,指日可待;另東盟憲章經濟藍圖已告簽署,到2015年整合為單1市場及生產基地後,原料產品人力自由流動。若再遇到世界性糧荒,就不會再出現買不到米的問題,「區域整合一體化」的精神,將會給東盟近5億居民提供吃得飽的保證,應可高枕無憂了。
 
農糧問題自古以來就是1個棘手的大問題,多少大規模動亂、征戰、衝突都與此脫不了關係。當前國際號召「經濟整合全球化」,所將可能出現的齟齬和以往不盡相同,若處理不善,後果則一樣嚴重。在這樣的時代,東南亞國家切莫輕忽根本的重要,從本國、次區域、到區域,循序進行,朝化危機為轉機的方向努力。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