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是馬英九為台灣增值的希望
2008-04-29 09:43:20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挾700多萬票超高民意支持度,馬英九其實也承載了台灣人民無限的期待和希望之夢。然而馬英九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更不可能在執政之初就能築夢成真,而在腳踏實地,擇要兌現政策支票。對馬英九的高期待其實是台灣人民痛苦指數的反映,是以馬英九首要之務在於如何降低痛苦指數,讓台灣人民走上街頭不是憤怒而是笑臉和歡顏。
馬英九所以勝選正如其所言,他是1個和平的製造者。這是台灣人民長久處於藍綠對決,以及兩岸終將1戰的危機當中,所能做的最佳選擇,就是選擇1個能化解兩岸危機的領導人。或謂馬英九的勝選一舉解決了台獨,但這個說法不夠明確,而是馬英九的勝選,讓台灣人民,甚至兩岸人民不必再為台灣領導人的台獨冒進政策寢食不安。
當台灣人民卸下心中懸劍的同時,對馬英九的寄望只會更高。這就是生活上的痛苦指數如何消解。或許馬英九已經看到了這個關鍵點,是以讓台灣人民最在意的3個部會,即行政院大陸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財政部和教育部長的人選遲至昨天才拍板。而這也寓示著人事決定政策的定律,沒有上上人選寧慢勿濫。
只是520將屆,而且馬英九和劉兆玄皆已宣示沒有過渡也不必蜜月,政權轉移的同時就得立即上馬的各個部會首長,如何為台灣人民創造希望和歡顏。偏偏在這個關頭上,輸入性通膨和全球糧食危機紛至沓來,擋不住的物價只會帶來更大的痛苦。這是兩難也是考驗,對馬英九執政團隊則是無從迴避的危機。
是以1個能帶來新希望和執行力的新內閣,能否禁得住檢驗,或不在能言善道而是如何降低台灣人民生活上的痛苦指數,如何提升對新內閣的信心指數,從而讓台灣人民對未來可以憧憬,也願意承受物價革命。而這就在如何為台灣整體增值,從各方面為台灣增值,而且這要能讓台灣人民有切身的感受。
台灣過去10幾年經濟空轉,最大的致命要害出在對大陸的自我封鎖和自我邊緣化。這不僅讓台商或陷於「賣台」或「違法」的陷阱,也是台灣產業一去難以回頭的罩門。眼前可以看到大陸富豪來台報導多偏重地產投資,這其實僅是話題而已,要害還在於陸資能否入台參與愛台的12項建設,參與台灣經貿的總體發展。
而這又在於兩岸關係的互動層級和實質內涵有無提升,如何營造兩岸對話和合作的氛圍,實質提升兩岸對話的空間。是以陸委會主委人選不但重要,更在如何通過陸委會和行政院拿出1套執行的辦法來。現在不是政策如何,而在政策的執行和檢驗。在於領導人的執行政策的創意,在於整體團隊如何發揮1加1大於2的政策效應。是以這還不在於陸委會主委而在兩岸如何全面的接觸,進入這1接觸面的人才如何尋覓和使之就位。是以這就不能僅限於如何排除民進黨設定的障礙而已。
馬團隊稱最快7月4日可以完成兩岸直航包機,但還是沿用此前的定點繞道航線,而非真正的直航。這就不足以言有若何創意,而且帶著舊包袱。馬英九對外商宣示希望尋求和大陸簽定類似自由貿易協定的經貿協定,但馬英九對兩岸關係顯現的「不親中也不反中」的「冷淡」,相信北京也難以熱臉相對,反之或要「聽其言,觀其行」。奢言兩岸「外交休兵」又何從談起。
在兩岸關係和互動上台灣或不宜片面的示好,但若從提升台灣整體價值,維繫台灣人民的信心指數,創造未來的希望著眼,我們期待的兩岸互動是按部就班且是良性發展的。再者,考慮到兩岸關係要能互惠互利,要雙贏,豈是台灣一廂情願所能。從提升台灣整體價值著眼,讓台灣增值,並從大陸政策當中明確的反映出來,應是馬團隊當前的要務。
馬英九所以勝選正如其所言,他是1個和平的製造者。這是台灣人民長久處於藍綠對決,以及兩岸終將1戰的危機當中,所能做的最佳選擇,就是選擇1個能化解兩岸危機的領導人。或謂馬英九的勝選一舉解決了台獨,但這個說法不夠明確,而是馬英九的勝選,讓台灣人民,甚至兩岸人民不必再為台灣領導人的台獨冒進政策寢食不安。
當台灣人民卸下心中懸劍的同時,對馬英九的寄望只會更高。這就是生活上的痛苦指數如何消解。或許馬英九已經看到了這個關鍵點,是以讓台灣人民最在意的3個部會,即行政院大陸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財政部和教育部長的人選遲至昨天才拍板。而這也寓示著人事決定政策的定律,沒有上上人選寧慢勿濫。
只是520將屆,而且馬英九和劉兆玄皆已宣示沒有過渡也不必蜜月,政權轉移的同時就得立即上馬的各個部會首長,如何為台灣人民創造希望和歡顏。偏偏在這個關頭上,輸入性通膨和全球糧食危機紛至沓來,擋不住的物價只會帶來更大的痛苦。這是兩難也是考驗,對馬英九執政團隊則是無從迴避的危機。
是以1個能帶來新希望和執行力的新內閣,能否禁得住檢驗,或不在能言善道而是如何降低台灣人民生活上的痛苦指數,如何提升對新內閣的信心指數,從而讓台灣人民對未來可以憧憬,也願意承受物價革命。而這就在如何為台灣整體增值,從各方面為台灣增值,而且這要能讓台灣人民有切身的感受。
台灣過去10幾年經濟空轉,最大的致命要害出在對大陸的自我封鎖和自我邊緣化。這不僅讓台商或陷於「賣台」或「違法」的陷阱,也是台灣產業一去難以回頭的罩門。眼前可以看到大陸富豪來台報導多偏重地產投資,這其實僅是話題而已,要害還在於陸資能否入台參與愛台的12項建設,參與台灣經貿的總體發展。
而這又在於兩岸關係的互動層級和實質內涵有無提升,如何營造兩岸對話和合作的氛圍,實質提升兩岸對話的空間。是以陸委會主委人選不但重要,更在如何通過陸委會和行政院拿出1套執行的辦法來。現在不是政策如何,而在政策的執行和檢驗。在於領導人的執行政策的創意,在於整體團隊如何發揮1加1大於2的政策效應。是以這還不在於陸委會主委而在兩岸如何全面的接觸,進入這1接觸面的人才如何尋覓和使之就位。是以這就不能僅限於如何排除民進黨設定的障礙而已。
馬團隊稱最快7月4日可以完成兩岸直航包機,但還是沿用此前的定點繞道航線,而非真正的直航。這就不足以言有若何創意,而且帶著舊包袱。馬英九對外商宣示希望尋求和大陸簽定類似自由貿易協定的經貿協定,但馬英九對兩岸關係顯現的「不親中也不反中」的「冷淡」,相信北京也難以熱臉相對,反之或要「聽其言,觀其行」。奢言兩岸「外交休兵」又何從談起。
在兩岸關係和互動上台灣或不宜片面的示好,但若從提升台灣整體價值,維繫台灣人民的信心指數,創造未來的希望著眼,我們期待的兩岸互動是按部就班且是良性發展的。再者,考慮到兩岸關係要能互惠互利,要雙贏,豈是台灣一廂情願所能。從提升台灣整體價值著眼,讓台灣增值,並從大陸政策當中明確的反映出來,應是馬團隊當前的要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