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看賴幸媛如何貫徹馬蕭大陸政策
2008-05-04 08:27:30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台北的天空突見晴天霹靂,而且預告了兩岸「明天過後」的「5月雪」。原本由綠翻藍的第2次政黨輪替,為兩岸多年僵局帶來解套機會,後勢看好;卻因行政院大陸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1職內定由主張台獨的台聯不分區立委賴幸媛出任,不但綠營看了愕然,不敢相信此事為真;藍營看了更是倒抽1口冷氣,兩岸危機好不容易因為公投未能過關而告1個段落,但僵局未解,還有待從政策面和執行面表達善意,而今來了1位自貼台獨標籤者,何以取信藍營?又何以取信兩岸?特別是盼望和平統一者。
但以最大的善意解讀馬英九重用台獨人士的可能考量,不外乎平撫500多萬綠營支持者選後的不滿和失落,藉此可以展現尊重少數的民主風度;其次是導演1齣構建藍綠共識的政治和解大戲,只要台聯願意合作,出借人才,民進黨不由得不跟進,以期化解島內的認同分裂;再其次則為收編綠營的投機分子和散兵游勇,使之為我所用,進而分化綠營,各個擊破;但若要是走到這1地步已是權謀盡出,等而下之了,相信絕非馬英九的格調。
雖然馬英九和劉兆玄都為賴幸媛的任命案作出解釋,不外賴幸媛接受馬英九的大陸政策,也不會擔任台聯的黨職,參加台聯的活動;而賴幸媛個人的學經歷足以勝任此職。除開女性入閣要達總額4分之1的承諾,賴幸媛可能真心誠意執行馬英九的大陸政策,執行國共之間此前達成的協議?賴幸媛對「92共識,1中各表」的認知和理解也和藍營同調?
賴幸媛接受訪問時說:「未來兩岸政策主要有3個目的:包括維持台海穩定、促進東亞和平、增進台灣人幸福,而這3個目的都立足於台灣主體性。將本著務實、善意的態度推動兩岸政策。」但就這一段論述而言,與其說是大陸政策不如說是法理台獨的論述,不採對抗性的和平台獨而已。何謂台灣主體性?就政治面的發展觀點追問,這就是發想台獨的基本思維,邁向台獨的論述基點,若對照台獨基本教義派的論述,更是桴鼓相應,是有共鳴的。
姑不論賴幸媛過往處理兩岸問題的主張帶有強烈的敵意,在認知上但求分化及分隔兩岸人民的認知;單以「92共識,1中各表」的解釋言,賴幸媛和台聯的提法是「重各表,輕共識」。各表的1中就是「中華民國台灣」。未明言的則是認知對岸的1中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而這兩者是各自擁有主權、版圖和人民。若此,這是兩個中國,絕非「1中各表」,更非當年,即92年的共識。若此,兩岸往後也不可能有共識可言。
「92共識,1中各表」的共識面,在於雙方面對面都不強調主權,是以擱置主權爭議是1共識,通過此1共識所認知的1個中國,各自對外分別為「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但都互為重疊和互為概括的。「中華民國」不宜自限於台灣和對岸區隔;「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會排除台灣,自限於大陸。若無此1互不否認,互為重疊和互為概括的共識,兩岸即談不上回復「1中各表」的「92共識」。「92共識」原本是不必指明也不必宣示的共識,而在認知和執行上,通過默契建立互信。
馬英九不可能不期待陸資入境,有高水準的大陸客到台觀光、採購,台灣農產品可以在大陸暢銷。總之,台灣的經濟期待對岸在各方面的實質投入。只是台灣單方面的自我設定,在互信未立之前,兩岸互惠自是難期。馬英九和對岸的共識既破局於先,非僅周末包機直航不可能如期常態化,而其他更多得求諸於對岸的,又如何一廂情願?又如何讓北京當局用「1中」熱臉,倒貼台北領導人的「台獨」或「兩個中國」的主張?
我們支持馬英九營造台灣島內的藍綠大和解,而且希望他能以他的人格特質和魅力直接訴諸選民,以有效的治理說服深綠選民台獨不是台灣未來的選項;而非撕毀「92共識,1中各表」的政治承諾,反而順從法理台獨、順從和平台獨的解釋,無怪台灣各方質疑。賴幸媛表明會推行馬蕭政策,也只能靜待事實發展,以觀後效了!
但以最大的善意解讀馬英九重用台獨人士的可能考量,不外乎平撫500多萬綠營支持者選後的不滿和失落,藉此可以展現尊重少數的民主風度;其次是導演1齣構建藍綠共識的政治和解大戲,只要台聯願意合作,出借人才,民進黨不由得不跟進,以期化解島內的認同分裂;再其次則為收編綠營的投機分子和散兵游勇,使之為我所用,進而分化綠營,各個擊破;但若要是走到這1地步已是權謀盡出,等而下之了,相信絕非馬英九的格調。
雖然馬英九和劉兆玄都為賴幸媛的任命案作出解釋,不外賴幸媛接受馬英九的大陸政策,也不會擔任台聯的黨職,參加台聯的活動;而賴幸媛個人的學經歷足以勝任此職。除開女性入閣要達總額4分之1的承諾,賴幸媛可能真心誠意執行馬英九的大陸政策,執行國共之間此前達成的協議?賴幸媛對「92共識,1中各表」的認知和理解也和藍營同調?
賴幸媛接受訪問時說:「未來兩岸政策主要有3個目的:包括維持台海穩定、促進東亞和平、增進台灣人幸福,而這3個目的都立足於台灣主體性。將本著務實、善意的態度推動兩岸政策。」但就這一段論述而言,與其說是大陸政策不如說是法理台獨的論述,不採對抗性的和平台獨而已。何謂台灣主體性?就政治面的發展觀點追問,這就是發想台獨的基本思維,邁向台獨的論述基點,若對照台獨基本教義派的論述,更是桴鼓相應,是有共鳴的。
姑不論賴幸媛過往處理兩岸問題的主張帶有強烈的敵意,在認知上但求分化及分隔兩岸人民的認知;單以「92共識,1中各表」的解釋言,賴幸媛和台聯的提法是「重各表,輕共識」。各表的1中就是「中華民國台灣」。未明言的則是認知對岸的1中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而這兩者是各自擁有主權、版圖和人民。若此,這是兩個中國,絕非「1中各表」,更非當年,即92年的共識。若此,兩岸往後也不可能有共識可言。
「92共識,1中各表」的共識面,在於雙方面對面都不強調主權,是以擱置主權爭議是1共識,通過此1共識所認知的1個中國,各自對外分別為「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但都互為重疊和互為概括的。「中華民國」不宜自限於台灣和對岸區隔;「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會排除台灣,自限於大陸。若無此1互不否認,互為重疊和互為概括的共識,兩岸即談不上回復「1中各表」的「92共識」。「92共識」原本是不必指明也不必宣示的共識,而在認知和執行上,通過默契建立互信。
馬英九不可能不期待陸資入境,有高水準的大陸客到台觀光、採購,台灣農產品可以在大陸暢銷。總之,台灣的經濟期待對岸在各方面的實質投入。只是台灣單方面的自我設定,在互信未立之前,兩岸互惠自是難期。馬英九和對岸的共識既破局於先,非僅周末包機直航不可能如期常態化,而其他更多得求諸於對岸的,又如何一廂情願?又如何讓北京當局用「1中」熱臉,倒貼台北領導人的「台獨」或「兩個中國」的主張?
我們支持馬英九營造台灣島內的藍綠大和解,而且希望他能以他的人格特質和魅力直接訴諸選民,以有效的治理說服深綠選民台獨不是台灣未來的選項;而非撕毀「92共識,1中各表」的政治承諾,反而順從法理台獨、順從和平台獨的解釋,無怪台灣各方質疑。賴幸媛表明會推行馬蕭政策,也只能靜待事實發展,以觀後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