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糧價暴漲聲中想起「非洲先生」
2008-05-08 06:23:53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世局擾攘,人心動盪。當前重大的全球性危機,是糧食供應不足,食品價格飛漲。最近兩年間,小麥、玉米、稻米價格增漲1倍,對民生影響比之石油漲價更為嚴峻。能源誠然重要,但並不是每個人天天買油。可是,無論男女老幼、貧富貴賤,每天都要吃飯。糧價暴升,最先受害的便是貧窮國家和貧苦人民。海地、孟加拉和若干非洲國家,已出現飢民搶糧,有些產糧國家限制稻米出口。買不起、或有錢也買不到糧食,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社會和政治問題。飢餓,逼人造反。
糧食為何供應短缺,有長期原因,也有近期因素。長期而言,人口增加自然需要更多食品,1900年全球人口約17億,2000年超過66億。那100年間,由於科技進步,育種、防病,尤其是化肥普遍施用,使糧產大增,平衡了需要。近年人口壓力更大,糧產未能同步增加。
第2、全球暖化影響所及,旱澇無常。澳大利亞、烏克蘭等地旱魃嚴重,全球糧產減少。
第3、非洲與中東多有戰亂,灌溉、施肥等無形停頓,生產力大幅降低,糧食仰賴進口。
第4、中國、印度經建進步,民生水準提高,飲食習慣改進,對肉類消費大增。飼養豬、牛、羊、雞鴨的飼料需要快速增加,促使糧價上揚。
第5、恰在此時,西方國家大力發展生質燃料以取代石油。美國大種玉米,巴西增植甘蔗,製造酒精作為燃料,雖獲得相當效益,但對其他糧產卻起了排斥作用。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組織,以實物救助全球約8000萬飢民,今年因糧價飛漲,亟需7億5000萬元來補足差額。美國緊急撥款2億美元,是列國裡捐助最多的。以後怎麼辦?真是來日大難。
其實,美國大眾在通貨膨脹壓力下,日子不好過。過去一般家庭開支,食品僅佔16%。可是,最近民調顯示,46%民眾認為食品漲價是日常生活中的深憂。
全球性危機就要有全球性策略去解決,這又談何容易。在控制人口過分膨脹方面,優生節育計畫仍應大力推行。有關農業科技的研發,仍需大力支持。特別是非洲各國,若能達到自給自足,就可大大緩和糧食供需失衡的缺口。
我們憶起1960年代,中華民國在台灣經建起飛之後,對非洲派遣農耕團的往事。當時外交部次長楊西崑,主管對非洲事務,被國際間稱許為「非洲先生」。楊氏建議政府,集合專家、人才與資金,到非洲許多國家實地耕作示範,曾發生很好的影響與建樹。惜乎台灣力量有限,農耕團因外交關係變化而消失無形。
非洲南部的馬拉威,亦屬窮國之1,近3年間建立1項國際基金,把改良種籽和肥料交給農民。據「時代」週刊報導,短短1年間其糧食產量竟增長了1倍。以馬拉威為試驗樣本計畫,獲得初步成功後,將擴大基金的規模到100億元,在非洲各國推行。
由此可見,非洲以至其他落後地區,農業發展有相當大的潛力,正確的方針與切實的計畫,對世界糧食供應問題可以提出樂觀的答案。
台灣近日剛剛爆發外交醜聞,民進黨政府要與巴布亞紐幾內亞建交,被不肖分子吞蝕3000萬美元,所謂「台灣走出去」,竟是樣愚蠢兼下流,令人痛心。
幸好陳水扁下台在即,希望馬英九新政府不再搞這種「金錢外交」的劣技。如果能與大陸合作,結合中國和台灣的人才物力,對貧窮落後國家施以援手,「不是送魚,而是教會他們捕魚的方法」,其利益就不限於解決糧產問題了。
糧食為何供應短缺,有長期原因,也有近期因素。長期而言,人口增加自然需要更多食品,1900年全球人口約17億,2000年超過66億。那100年間,由於科技進步,育種、防病,尤其是化肥普遍施用,使糧產大增,平衡了需要。近年人口壓力更大,糧產未能同步增加。
第2、全球暖化影響所及,旱澇無常。澳大利亞、烏克蘭等地旱魃嚴重,全球糧產減少。
第3、非洲與中東多有戰亂,灌溉、施肥等無形停頓,生產力大幅降低,糧食仰賴進口。
第4、中國、印度經建進步,民生水準提高,飲食習慣改進,對肉類消費大增。飼養豬、牛、羊、雞鴨的飼料需要快速增加,促使糧價上揚。
第5、恰在此時,西方國家大力發展生質燃料以取代石油。美國大種玉米,巴西增植甘蔗,製造酒精作為燃料,雖獲得相當效益,但對其他糧產卻起了排斥作用。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組織,以實物救助全球約8000萬飢民,今年因糧價飛漲,亟需7億5000萬元來補足差額。美國緊急撥款2億美元,是列國裡捐助最多的。以後怎麼辦?真是來日大難。
其實,美國大眾在通貨膨脹壓力下,日子不好過。過去一般家庭開支,食品僅佔16%。可是,最近民調顯示,46%民眾認為食品漲價是日常生活中的深憂。
全球性危機就要有全球性策略去解決,這又談何容易。在控制人口過分膨脹方面,優生節育計畫仍應大力推行。有關農業科技的研發,仍需大力支持。特別是非洲各國,若能達到自給自足,就可大大緩和糧食供需失衡的缺口。
我們憶起1960年代,中華民國在台灣經建起飛之後,對非洲派遣農耕團的往事。當時外交部次長楊西崑,主管對非洲事務,被國際間稱許為「非洲先生」。楊氏建議政府,集合專家、人才與資金,到非洲許多國家實地耕作示範,曾發生很好的影響與建樹。惜乎台灣力量有限,農耕團因外交關係變化而消失無形。
非洲南部的馬拉威,亦屬窮國之1,近3年間建立1項國際基金,把改良種籽和肥料交給農民。據「時代」週刊報導,短短1年間其糧食產量竟增長了1倍。以馬拉威為試驗樣本計畫,獲得初步成功後,將擴大基金的規模到100億元,在非洲各國推行。
由此可見,非洲以至其他落後地區,農業發展有相當大的潛力,正確的方針與切實的計畫,對世界糧食供應問題可以提出樂觀的答案。
台灣近日剛剛爆發外交醜聞,民進黨政府要與巴布亞紐幾內亞建交,被不肖分子吞蝕3000萬美元,所謂「台灣走出去」,竟是樣愚蠢兼下流,令人痛心。
幸好陳水扁下台在即,希望馬英九新政府不再搞這種「金錢外交」的劣技。如果能與大陸合作,結合中國和台灣的人才物力,對貧窮落後國家施以援手,「不是送魚,而是教會他們捕魚的方法」,其利益就不限於解決糧產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