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取熱帶氣旋重創緬甸的教訓
2008-05-13 07:41:24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熱帶氣旋納吉斯侵襲緬甸,各方面損失確數還在有關機構累計中,一時還難得到具體結果。但據災後最先進入災區救災人士的說法,單罹難喪生的人數就可能逾5萬。受創最重的伊洛瓦底江3角洲等地,由於交通不便,尤其缺乏資料,只能測估這是1場天災浩劫。緬當局應迅速整合救災力量,將救災物資、食物、飲水、藥品和醫療團隊,以最可靠方法送到災區。使全面救災行動得以有效進行,盡可能將損失減到最低。
這次熱帶氣旋納吉斯重創緬甸,災情最慘重的仰光、伊洛瓦底、巴格、卡倫、孟爾等省,已由當局列為重災區。由於暴風雨最高時速達到190公里到240公里,破壞的力量已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所以救援的行動刻不容緩。所謂「人命關天」,安置災民和傷患,便成為當務之急。緬甸的公共衛生體系幾還沒有建立,聯合國和國際紅十字會的相關部門認為,未得安置與缺少食物、安全飲用水的災民可能有數10萬人,逾100萬人無家可歸。承擔救災任務、次第經歷萬難達到現場的團隊,務必要以最大耐性,卹死救生,有效率、有擔當整理出容留災民生活的起碼生存環境。使重災區極可能發生的痢疾、霍亂、瘧疾等具迅猛破壞力的傳染病,得不到蠢動機會,劫後餘生的災民免於受到另次可能發生浩劫所蹂躝。
根據天文紀錄,熱帶氣旋納吉斯帶來豪雨,造成嚴重淹水,將可列為緬甸史上最大天災之1。從所行經路線觀察,泰北、泰東北也曾為風尾掠過,只是迄未接獲災情報告。所謂「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基於人道救助的理由,從曼谷首發、載送後援物資的空軍專機,早已在第1時間到達了緬甸,交由緬當局調配。這項行動之所以應予強調,是風雲不測,當劫難天災來臨,搶時間進行救援便是唯一道理,其他的考慮應暫予擱置。從不幸的經驗,人類社群宜悟出守望相助的重要性,熱帶氣旋納吉斯造成緬甸區域性嚴重災害。但各方面如果能因而從劫難中獲得多種啟發,可減少另次災害來臨的損失,亦可累積人類精神領域的層次。
形成於印度洋地區的熱帶氣旋,是由於海洋面溫度升高到至少攝氏26度或27度後,產生熱氣與濕氣,釀成暴風,若挾帶暴雨,就可能造成災害。所以熱帶氣旋納吉斯從印度洋上朝孟加拉灣進發,卻選擇伊洛瓦底3角洲登陸,乃是1種風雲際會。和3年前卡翠納颶風重創美國墨西哥灣沿海地區、去年超級氣旋戈努肆虐阿拉伯半島,基本成因是相同的。只是登陸地區的選擇不同,至今算是「天威」的玄機,一旦遭遇發生於各洋面的颶風、颱風、熱帶氣旋在某處造成不同程度災害。人類能夠做的事是事先做好防範工作,將可能造成的損害,減到最低限度;一旦受到侵襲並受到創傷,則在最短期間完成善後,緩解災民的苦難。這次熱帶氣旋納吉斯襲緬,能夠做、且因做好的是「善後」。
人類社會從經驗中產生智慧,是不斷改善處境、趨吉避凶的重要憑藉。以言對「不測風雲」的動向,也累積了相當程度的研判技術,堪供參考,並據以做預防。3年前南海地震釀成空前大海嘯,瞬間奪走23萬條人命,財產損失更是無從估量。海嘯過後,在聯合國主導下受難11個國家次第建立起預警系統,是以智慧避免厄難的1種做法。因此預警制度的建立是有必要、且應予尊重的,千萬莫以為這是徒亂人意。傳納吉斯氣旋登陸前48小時,印度氣象局曾通知緬方小心防範。不料緬甸媒體、相關機構都未及時將氣旋路徑警告大眾,使當地居民失去1次防災機會。基於「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理由,希望各類現代化預警工具都能建立,都受重視。
這次熱帶氣旋納吉斯重創緬甸,災情最慘重的仰光、伊洛瓦底、巴格、卡倫、孟爾等省,已由當局列為重災區。由於暴風雨最高時速達到190公里到240公里,破壞的力量已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所以救援的行動刻不容緩。所謂「人命關天」,安置災民和傷患,便成為當務之急。緬甸的公共衛生體系幾還沒有建立,聯合國和國際紅十字會的相關部門認為,未得安置與缺少食物、安全飲用水的災民可能有數10萬人,逾100萬人無家可歸。承擔救災任務、次第經歷萬難達到現場的團隊,務必要以最大耐性,卹死救生,有效率、有擔當整理出容留災民生活的起碼生存環境。使重災區極可能發生的痢疾、霍亂、瘧疾等具迅猛破壞力的傳染病,得不到蠢動機會,劫後餘生的災民免於受到另次可能發生浩劫所蹂躝。
根據天文紀錄,熱帶氣旋納吉斯帶來豪雨,造成嚴重淹水,將可列為緬甸史上最大天災之1。從所行經路線觀察,泰北、泰東北也曾為風尾掠過,只是迄未接獲災情報告。所謂「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基於人道救助的理由,從曼谷首發、載送後援物資的空軍專機,早已在第1時間到達了緬甸,交由緬當局調配。這項行動之所以應予強調,是風雲不測,當劫難天災來臨,搶時間進行救援便是唯一道理,其他的考慮應暫予擱置。從不幸的經驗,人類社群宜悟出守望相助的重要性,熱帶氣旋納吉斯造成緬甸區域性嚴重災害。但各方面如果能因而從劫難中獲得多種啟發,可減少另次災害來臨的損失,亦可累積人類精神領域的層次。
形成於印度洋地區的熱帶氣旋,是由於海洋面溫度升高到至少攝氏26度或27度後,產生熱氣與濕氣,釀成暴風,若挾帶暴雨,就可能造成災害。所以熱帶氣旋納吉斯從印度洋上朝孟加拉灣進發,卻選擇伊洛瓦底3角洲登陸,乃是1種風雲際會。和3年前卡翠納颶風重創美國墨西哥灣沿海地區、去年超級氣旋戈努肆虐阿拉伯半島,基本成因是相同的。只是登陸地區的選擇不同,至今算是「天威」的玄機,一旦遭遇發生於各洋面的颶風、颱風、熱帶氣旋在某處造成不同程度災害。人類能夠做的事是事先做好防範工作,將可能造成的損害,減到最低限度;一旦受到侵襲並受到創傷,則在最短期間完成善後,緩解災民的苦難。這次熱帶氣旋納吉斯襲緬,能夠做、且因做好的是「善後」。
人類社會從經驗中產生智慧,是不斷改善處境、趨吉避凶的重要憑藉。以言對「不測風雲」的動向,也累積了相當程度的研判技術,堪供參考,並據以做預防。3年前南海地震釀成空前大海嘯,瞬間奪走23萬條人命,財產損失更是無從估量。海嘯過後,在聯合國主導下受難11個國家次第建立起預警系統,是以智慧避免厄難的1種做法。因此預警制度的建立是有必要、且應予尊重的,千萬莫以為這是徒亂人意。傳納吉斯氣旋登陸前48小時,印度氣象局曾通知緬方小心防範。不料緬甸媒體、相關機構都未及時將氣旋路徑警告大眾,使當地居民失去1次防災機會。基於「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理由,希望各類現代化預警工具都能建立,都受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