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巨大天災的救援吸取妥善的經驗
2008-05-17 09:13:35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中國四川省汶川縣12日發生規模相當於251顆原子彈,震動半個亞洲的大地震,影響非比尋常。中國從北京到海南、西藏到內蒙古都有明顯震感,距離震央3,300公里的泰國曼谷和越南河內,也有搖動的感覺。這起由斷層錯動造成、屬於「板塊內的地震」,災情遠超過預期,陸續傳到的死亡人數已逼近2萬。加上失去消息、迄仍活埋未尋獲者,預計可能10萬人將死於非命,至於傷殘尚不知凡幾,財產損失尤其無法估量。哀矜勿喜,對於不幸死於天災的巨量華族生靈,我們極度哀悼,對於受傷者則期盼能早日痊癒,因災難失去家園者並得妥善安頓。鑑於連年天災不斷,所謂「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舉世都宜從巨災的故事,完成充分防災的心理準備,從容應變。
天災的發生,有其無可抗力性,遇到禍害臨頭,從容應變乃是將損失減到最低的首要因素之1。四川汶川強震發生當天,中國總理溫家寶在第1時間內到達災區,並在專機上就宣布以「救人為第1」。同時於坐鎮抗震救災指揮部時,就宣布成立7個專業部門,提出全面性的抗震救急方案。在溫家寶依中國當局頒發的「國家地震應急預案規定」,組成抗震救災指揮部擔任總指揮,統一領導、指揮和協調地震應變、 救災工作下,抗震救災的積極行動就有條不紊展開了。這1課,就是所謂的有備無患,從容應變,沒有虛耗緊急救援的1點時間,沒有讓外界覺得在這場令人震懾的巨大悲慘事件中失去控制。即使一貫貶抑、扭曲中國施政的別有用心者,也不得不承認其效率與作為。
1場天搖地動、死人無數的巨大震災,發生在偏僻地區、一般水準相對較差的環境,隨之謠諑四起,原是無可避免的直覺反應,卻為救災工作造成困擾。但是在抗震救災相關的人力、物力 、財力陸續到位,各省市並已啟動應急預案的情況下。災區除了災害、死亡、呻吟和破壁殘垣的慘狀,人心是相對安穩的,謠言的流傳似已失去了空間。若天災後徒見慘狀而求告無門,災區動盪,因而虛幻滋生,信口表達,形成一團亂的惡性循環,是一種可能出現的趨向。但救援已來到,秩序漸恢復,所謂謠言止於智者,少了驚惶失措的災民,救災的阻力減小,當有利於災後復原的進行。這是天災發生後的另1課題,將充分人力、物力、財力適時進入救災行動,是安定社會所必需。
四川大地震發生,其他地區一般居民已漸知悉這是1場唐山大地震後30年來所僅見的災害,內心也難免於忐忑不安。當此關頭,中國各類媒體就發揮了相當程度的正面效果。媒體不斷向讀者和觀眾宣導地震知識,報告救災情形,解說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決策和進度。電視將救災過程全程實況轉播,不斷告知當前災區所急需物資和運輸條件,並提出正確的捐輸方式。於是在翔實資訊不虞匱乏的情況下,原本缺乏地震災害經驗導致慌亂的各地民眾,很快安心生活。這種正確的傳播方式,足以維持災變期間的穩定社會基礎,是可視狀況酌予採用的。
天然災害發生,各地有不同背景、條件、環境,防災救災的方式,當然也是巧妙各有不同,不可能一成不變。但是,防災是時時刻刻、不斷精進的工作;救災則要計畫周延、態度積極、指揮若定。這些基本原則可因災害程度而做彈性安排,卻不宜加以輕忽,否則小災害可釀成大悲劇,遇到巨災更可能一發不可收拾。中國四川強震為外界提供了觀察焦點、緩解經驗。以這般規模的巨災,發生在地形複雜的環境,看到電視畫面災區救援行動,點點滴滴,感人肺腑,匯積來自各方的大愛精誠,對災民是最大的支援和關愛。當然不可能做到沒有救援的缺失,但災後的處置,卻有其參酌價值。
天災的發生,有其無可抗力性,遇到禍害臨頭,從容應變乃是將損失減到最低的首要因素之1。四川汶川強震發生當天,中國總理溫家寶在第1時間內到達災區,並在專機上就宣布以「救人為第1」。同時於坐鎮抗震救災指揮部時,就宣布成立7個專業部門,提出全面性的抗震救急方案。在溫家寶依中國當局頒發的「國家地震應急預案規定」,組成抗震救災指揮部擔任總指揮,統一領導、指揮和協調地震應變、 救災工作下,抗震救災的積極行動就有條不紊展開了。這1課,就是所謂的有備無患,從容應變,沒有虛耗緊急救援的1點時間,沒有讓外界覺得在這場令人震懾的巨大悲慘事件中失去控制。即使一貫貶抑、扭曲中國施政的別有用心者,也不得不承認其效率與作為。
1場天搖地動、死人無數的巨大震災,發生在偏僻地區、一般水準相對較差的環境,隨之謠諑四起,原是無可避免的直覺反應,卻為救災工作造成困擾。但是在抗震救災相關的人力、物力 、財力陸續到位,各省市並已啟動應急預案的情況下。災區除了災害、死亡、呻吟和破壁殘垣的慘狀,人心是相對安穩的,謠言的流傳似已失去了空間。若天災後徒見慘狀而求告無門,災區動盪,因而虛幻滋生,信口表達,形成一團亂的惡性循環,是一種可能出現的趨向。但救援已來到,秩序漸恢復,所謂謠言止於智者,少了驚惶失措的災民,救災的阻力減小,當有利於災後復原的進行。這是天災發生後的另1課題,將充分人力、物力、財力適時進入救災行動,是安定社會所必需。
四川大地震發生,其他地區一般居民已漸知悉這是1場唐山大地震後30年來所僅見的災害,內心也難免於忐忑不安。當此關頭,中國各類媒體就發揮了相當程度的正面效果。媒體不斷向讀者和觀眾宣導地震知識,報告救災情形,解說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決策和進度。電視將救災過程全程實況轉播,不斷告知當前災區所急需物資和運輸條件,並提出正確的捐輸方式。於是在翔實資訊不虞匱乏的情況下,原本缺乏地震災害經驗導致慌亂的各地民眾,很快安心生活。這種正確的傳播方式,足以維持災變期間的穩定社會基礎,是可視狀況酌予採用的。
天然災害發生,各地有不同背景、條件、環境,防災救災的方式,當然也是巧妙各有不同,不可能一成不變。但是,防災是時時刻刻、不斷精進的工作;救災則要計畫周延、態度積極、指揮若定。這些基本原則可因災害程度而做彈性安排,卻不宜加以輕忽,否則小災害可釀成大悲劇,遇到巨災更可能一發不可收拾。中國四川強震為外界提供了觀察焦點、緩解經驗。以這般規模的巨災,發生在地形複雜的環境,看到電視畫面災區救援行動,點點滴滴,感人肺腑,匯積來自各方的大愛精誠,對災民是最大的支援和關愛。當然不可能做到沒有救援的缺失,但災後的處置,卻有其參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