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同慟 台灣如何落實救援四川震災

2008-05-20 08:12:08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512」四川震災承受的規模高達8.0,這要比規模7.3的台灣「921」震災,不但災情更見嚴重,據報導,罹難人數估計可能超過5萬人;救死扶傷和災後重建也會是1個更大的考驗。9年前從「921」震災走過來的台灣經驗,不論救災、重建和心理復健等各種經驗甚至折磨,此時或可提供值得參考的借鑒。而這也應是台灣社會主動修補兩岸關係的1個適當時機和適當作為。台灣當局如何參與「512」救災和善後而非介入,則更值得斟酌其間分寸。
 
除了台灣慈善團體和企業如慈濟、法鼓山、紅十字總會、台塑、鴻海、霖園、潤泰、藍天、奇美、寶成等均在第1時間表示對四川震災的關切和捐輸,紅十字總會的救難隊包機已經出航,此外還有後續的醫療、急難救助等各種物資與醫護人力的投入。台灣當局通過行政院院會主動提供總值20億新台幣的救災預算,另呼籲公務人員捐出個人1日所得。這些都是台灣方面對四川震災的深切關懷。這些基於人道和愛心的實質表現,無論如何都會是1粒粒傳達善意的種子,誠如馬英九所言,有助於修補和改善當前的兩岸關係;愈從長遠看,其可能發揮的作用愈深,愈能厚植兩岸感情。
 
再就台商在大陸的捐輸,據知已突破22億新台幣,我們相信來自台灣民間的慈善團體和企業參與四川震災的各種投入,都將發揮正面效益,並取信於對岸。這就像緬甸熱帶氣旋帶來的災害,獨有慈濟獲允直接進入災區,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的善舉反遭疑慮。姑不論緬甸軍政府的作為是否妥當,但在此我們要特別表出的是:緬甸軍政府相信慈濟的善行、善舉。
 
這是1個現成的例子,即緬甸軍政府不論是基於什麼理由不相信西方的善意,但緬甸政府疑懼西方的善意極可能懷有其他目的和道德價值判斷,則是可以確認的。兩相權衡,緬甸軍政府寧可承受更大的災難,也不要西方救難隊入境協助。我們固不必同意緬甸軍政府的作為和閉關固拒,但要能悲憫這場天災帶給緬甸人民的苦難。西方不能而慈濟做到的是:既能悲憫又能取得信任。答案很簡單,大愛無私、無罣礙而已。
 
台灣人民當然同情四川震災,且不說台灣在幾年前才經歷過「921」的震殤,悲慟未遠,更何況這本是普世皆同的惻隱之心,更有血濃於水的牽掛。然而在政治立場和意識形態上,兩岸人民的共識面就有不同程度的分歧甚至衝突,這也是不必諱言的。這既有體制的差異,也有價值觀的出入。兩岸關係走到今天陷於僵局者,更是眼前的事實。
 
是以民進黨政府在交卸政權之前,主動伸出援手,當然應給予高度肯定。然而善意如何傳達,善舉如何落實,我們期待民進黨政府以及新總統馬英九上任後要有更大的包容和實質的投入。要設定這是兩岸人民之間的,而非兩岸政治之間的交涉或計較。有了政治,就會有主權和尊嚴的紛擾。對此,我們呼籲台灣當局必要先擱置兩岸之間的種種爭執,以救人、救災為先、為前提。
 
只要台灣對四川乃至周遭省區震災的救難投入愈真,誠意愈高,相信大陸人民的感受也愈深,會有深刻的認知。口碑所至,又何待乎政治說教?設若台灣當局堅持在救難物件烙印台灣的政治符號,或是介入其間而有高下之批評,或隨興招惹出是是非非,非但善意未能充分表達,反倒會招來更大的戒心和不信任,以致好事變成僨事。
 
基於同理心,我們也期待北京當局放下區別心以及對台灣當局的刻板印象,而能以辦奧運的開放精神面向世界,以更開朗的胸懷面對災情的善後和重建。也要能認知台灣所能提供的救援,不論物質和人手終究有限,但愛心無限,關懷之殷,更不下於民胞物與之情。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