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新生建立在中華民國的新生之上
2008-05-21 06:44:24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馬英九總統昨日就職演說的標題有「台灣新生」4字,但文中僅見「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新生」等語。
民主是美妙的恩典。昨天,台灣天空的太陽沒有變,整個島上的生活運作,除了台北市幾條路段因慶典而短暫交通管制外,一切也都沒有變;然而,在象徵國家主權的總統府內,陳水扁把中華民國國璽移交給馬英九,在幾分鐘內就完成了「政權和平轉移」的程序,整個國家卻立即從元首到路線、到憧憬皆全盤改變。民主真是何其美妙!民主又是何等恩典!
新總統馬英九的就職演說指出:台灣是全球華人文化土壤中,唯一完成「二次政黨輪替」的範例。尤其令人震撼的是:這場「二次政黨輪替」,是由宣布「中華民國已死」的陳水扁,將中華民國政權交給原被他指為「外來政權」的馬英九手中。這正是「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新生」。
可以這麼說,昨天這場政權交替的最核心意義是:台灣的民主政治使得陳水扁「中華民國已死」的詛咒未能應驗,最後是由台灣人民在投票箱前救回了中華民國。就這一層意義而言,更使人驚嘆民主政治的神奇,也更使人為這場「二次政黨輪替」感到震懾。
其實,馬總統的就職演說,也是以重建中華民國的角色為主軸:1、對台灣內部,他說「中華民國在台灣得到了新生」,因此,致力於修補重建國家認同;2、對海峽兩岸,他則楬櫫「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主張「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台灣海峽的現狀」。
誠然,這也正是馬總統在國家定位工程上,對內與對外的2大難題:對台灣內部,必須「和解共生」(他借用了謝長廷的佳句),以建立「中華民國」的認同與共識;對海峽兩岸,則必須爭取北京政權正視並尊重「中華民國的現狀」,以求「和平共榮」。其實,在此一議題上,對內對外存在著生剋關係;北京若給中華民國空間,台灣內部的中華民國認同即可望升高;反之,台灣內部倘若台獨高張,北京恐怕就會更加緊縮台灣的空間。
進一步解讀「對內」部分。就職演說的標題是「台灣新生」,但文中唯一出現「新生」2字之處,則是「中華民國在台灣得到了新生」。馬總統指出,他任內將慶祝中華民國100周年國慶;又稱中華民國在大陸僅38年,在台灣則將逾一甲子;並稱「中華民國與台灣的命運已經緊緊結合在一起」。這些論述,其實皆在建構「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新生」,也是這場「二次政黨輪替」最重大的意義所在。畢竟,倘若馬總統不能對內在國家認同上創造「中華民國的新生」,對外亦將失去「一中各表」的憑藉。
可附一筆的是:馬總統在演講中,標示出自己的「戰後新移民」的角色。他說:台灣是我的故鄉(應是「家鄉」之誤,身處異鄉時始稱「故鄉」),是我親人埋骨之處;台灣社會對他這個「戰後新移民」的「包容之義/栽培之恩/擁抱之情」令他感念。這些話充分反映了馬英九的「原罪感」,或許滿足了「老移民」的優越感,卻顯示馬英九對「和解共生」並無足夠的信心;這也可見馬英九處境艱難之一斑。
再談「對外」部分。一如預料,馬總統將兩岸關係建立在「一中各表/九二共識」之上,並主張「不統/不獨/不武」。馬總統在演說中且特別提到「胡錦濤先生最近三次有關兩岸關係的談話」,並表示贊同胡錦濤「九二共識」、「四個繼續」、「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等幾項觀點。通常,就職演說往往只在標舉抽象原則,如今像馬英九這般以就職演說指名與胡錦濤對話,應是很不尋常的作法;這是因為,即使「九二共識」已成兩岸互動的新準據,但這畢竟仍是「兩人探戈」,不是任何單方面能唱得成的獨角戲。倘若馬胡兩位兩岸領導人,果真認為此時此際正是兩岸之間難得的「歷史機遇」,即應共同努力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漸次「發展」兩岸關係,那麼北京方面就不宜將「九二共識」視為使兩岸關係「停格」的工具,而應在「開放國際空間」等方面對台灣有所回應。
馬總統說:中華民國總統最神聖的職責就是守護憲法;但這正是最近幾任中華民國總統的最大難題。在台灣,守護憲法有兩層意義,1是守護中華民國的國家認同,1是遵守憲政的權責規範。李登輝與陳水扁的失敗,一方面是因不想守護及不願守護,於是搞「兩國論」、「正名制憲」或「台獨建國」;另一方面其實亦因北京的因素而使他們兩人守護不住中華民國憲法。如今,馬英九相對而言應是一個願意守護中華民國憲法者,倘若北京方面仍使馬英九也「守護不住」,那麼恐怕也就無人能守,亦無人願守、無人敢守了。北京不能將「中華民國」與「台獨」一般對待,也不可將馬英九與李登輝、陳水扁一般對待!
馬英九總統及胡錦濤主席,皆用「歷史機遇」一詞來形容兩岸現今所處時空情境,兩人皆應心知肚明的是:如前所述,這次總統大選不啻是台灣選民從詛咒「中華民國已死」的陳水扁手中,將中華民國搶救了回來;因而,未來馬英九必須能夠創造「中華民國的新生」,胡錦濤應當尊重「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才能使站在投票箱前的台灣選民願意支持中華民國的政治認同與兩岸政策。倘若「中華民國」不能維持,兩岸關係就難以維繫。兩岸當局若能有此認知,即知馬英九昨日演說結尾的兩句口號也許有相互呼應的關係,他說:台灣民主萬歲!中華民國萬歲!其實,海峽兩岸的正常關係,正是必須建立在「台灣民主」與「中華民國」的正常關係之上;當「中華民國」失去「台灣民主」的支撐,兩岸關係也必定變質。這是馬英九的難題,也是胡錦濤應有的領悟。
台灣的新生,建立在中華民國的新生之上;兩岸關係的新生,則建立在北京政府對「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真正理解與實踐之上。(本報系聯合報今日社論,本報同步刊出)
民主是美妙的恩典。昨天,台灣天空的太陽沒有變,整個島上的生活運作,除了台北市幾條路段因慶典而短暫交通管制外,一切也都沒有變;然而,在象徵國家主權的總統府內,陳水扁把中華民國國璽移交給馬英九,在幾分鐘內就完成了「政權和平轉移」的程序,整個國家卻立即從元首到路線、到憧憬皆全盤改變。民主真是何其美妙!民主又是何等恩典!
新總統馬英九的就職演說指出:台灣是全球華人文化土壤中,唯一完成「二次政黨輪替」的範例。尤其令人震撼的是:這場「二次政黨輪替」,是由宣布「中華民國已死」的陳水扁,將中華民國政權交給原被他指為「外來政權」的馬英九手中。這正是「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新生」。
可以這麼說,昨天這場政權交替的最核心意義是:台灣的民主政治使得陳水扁「中華民國已死」的詛咒未能應驗,最後是由台灣人民在投票箱前救回了中華民國。就這一層意義而言,更使人驚嘆民主政治的神奇,也更使人為這場「二次政黨輪替」感到震懾。
其實,馬總統的就職演說,也是以重建中華民國的角色為主軸:1、對台灣內部,他說「中華民國在台灣得到了新生」,因此,致力於修補重建國家認同;2、對海峽兩岸,他則楬櫫「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主張「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台灣海峽的現狀」。
誠然,這也正是馬總統在國家定位工程上,對內與對外的2大難題:對台灣內部,必須「和解共生」(他借用了謝長廷的佳句),以建立「中華民國」的認同與共識;對海峽兩岸,則必須爭取北京政權正視並尊重「中華民國的現狀」,以求「和平共榮」。其實,在此一議題上,對內對外存在著生剋關係;北京若給中華民國空間,台灣內部的中華民國認同即可望升高;反之,台灣內部倘若台獨高張,北京恐怕就會更加緊縮台灣的空間。
進一步解讀「對內」部分。就職演說的標題是「台灣新生」,但文中唯一出現「新生」2字之處,則是「中華民國在台灣得到了新生」。馬總統指出,他任內將慶祝中華民國100周年國慶;又稱中華民國在大陸僅38年,在台灣則將逾一甲子;並稱「中華民國與台灣的命運已經緊緊結合在一起」。這些論述,其實皆在建構「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新生」,也是這場「二次政黨輪替」最重大的意義所在。畢竟,倘若馬總統不能對內在國家認同上創造「中華民國的新生」,對外亦將失去「一中各表」的憑藉。
可附一筆的是:馬總統在演講中,標示出自己的「戰後新移民」的角色。他說:台灣是我的故鄉(應是「家鄉」之誤,身處異鄉時始稱「故鄉」),是我親人埋骨之處;台灣社會對他這個「戰後新移民」的「包容之義/栽培之恩/擁抱之情」令他感念。這些話充分反映了馬英九的「原罪感」,或許滿足了「老移民」的優越感,卻顯示馬英九對「和解共生」並無足夠的信心;這也可見馬英九處境艱難之一斑。
再談「對外」部分。一如預料,馬總統將兩岸關係建立在「一中各表/九二共識」之上,並主張「不統/不獨/不武」。馬總統在演說中且特別提到「胡錦濤先生最近三次有關兩岸關係的談話」,並表示贊同胡錦濤「九二共識」、「四個繼續」、「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等幾項觀點。通常,就職演說往往只在標舉抽象原則,如今像馬英九這般以就職演說指名與胡錦濤對話,應是很不尋常的作法;這是因為,即使「九二共識」已成兩岸互動的新準據,但這畢竟仍是「兩人探戈」,不是任何單方面能唱得成的獨角戲。倘若馬胡兩位兩岸領導人,果真認為此時此際正是兩岸之間難得的「歷史機遇」,即應共同努力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漸次「發展」兩岸關係,那麼北京方面就不宜將「九二共識」視為使兩岸關係「停格」的工具,而應在「開放國際空間」等方面對台灣有所回應。
馬總統說:中華民國總統最神聖的職責就是守護憲法;但這正是最近幾任中華民國總統的最大難題。在台灣,守護憲法有兩層意義,1是守護中華民國的國家認同,1是遵守憲政的權責規範。李登輝與陳水扁的失敗,一方面是因不想守護及不願守護,於是搞「兩國論」、「正名制憲」或「台獨建國」;另一方面其實亦因北京的因素而使他們兩人守護不住中華民國憲法。如今,馬英九相對而言應是一個願意守護中華民國憲法者,倘若北京方面仍使馬英九也「守護不住」,那麼恐怕也就無人能守,亦無人願守、無人敢守了。北京不能將「中華民國」與「台獨」一般對待,也不可將馬英九與李登輝、陳水扁一般對待!
馬英九總統及胡錦濤主席,皆用「歷史機遇」一詞來形容兩岸現今所處時空情境,兩人皆應心知肚明的是:如前所述,這次總統大選不啻是台灣選民從詛咒「中華民國已死」的陳水扁手中,將中華民國搶救了回來;因而,未來馬英九必須能夠創造「中華民國的新生」,胡錦濤應當尊重「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才能使站在投票箱前的台灣選民願意支持中華民國的政治認同與兩岸政策。倘若「中華民國」不能維持,兩岸關係就難以維繫。兩岸當局若能有此認知,即知馬英九昨日演說結尾的兩句口號也許有相互呼應的關係,他說:台灣民主萬歲!中華民國萬歲!其實,海峽兩岸的正常關係,正是必須建立在「台灣民主」與「中華民國」的正常關係之上;當「中華民國」失去「台灣民主」的支撐,兩岸關係也必定變質。這是馬英九的難題,也是胡錦濤應有的領悟。
台灣的新生,建立在中華民國的新生之上;兩岸關係的新生,則建立在北京政府對「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真正理解與實踐之上。(本報系聯合報今日社論,本報同步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