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持守92共識 兩岸關係新展望
2008-05-22 06:03:07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馬英九就任總統,不但肩負台灣2300萬人民的熱望,同時也肩負海外5000萬華人的熱望,即使是中國13億人民,也是衷心期待馬英九主政,兩岸關係雨過天晴,為中華民族開創和平競爭的歷史契機。從這個意義上說,馬英九雖然強調「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最高指導原則,但這個台灣,不是陳水扁嘴裏高唱了8年「主體性」封閉的台灣,狹隘本土的台灣,族群分裂的台灣,民粹的台灣,與大陸敵對的台灣,而是真正走向民主深化的台灣,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台灣,向全球化開放的台灣。因此,海內外華人不必狹隘地解讀馬英九總統就職演說中高舉的台灣主軸,也不用擔心中華民國的100年老店是否變質,因為中華民國要新生,要真正能夠垂範整個中國,就必須做到「讓台灣新生」,不然什麼都免談。
毫無疑問,台灣經過第2次的政黨輪替,已經步入民主政治成熟的青年期,這是馬英九執政的最佳社會環境。值得注意的是,馬英九執政的好壞,絕對不能拿陳水扁的8年作比較的基準。因為陳水扁的施政,可謂集中了民主政治中能看到的所有壞事,包括貪瀆腐化、個人專制、任人唯親、文過飾非、打壓異己、挑動分裂,如果馬英九的施政目標,只是要比陳水扁8年好,那還沒有做,都已經是失敗了。
誰都知道,馬英九的施政重點就是拚經濟,而拚經濟立竿見影的關鍵就在兩岸關係。北京顯然早就在等到馬英九的520就職演說,而馬英九確實拿出了誠意和善意,那就是呼應北京在92共識的基礎上迅速恢復協商,在「不統不獨不武」的原則下開放。我們可以期待,馬英九的就職演說,是當年經國先生開放兩岸老兵探親交流之後,第2個具有長遠歷史意義的兩岸政策宣示,對兩岸關係的深化與和平架構的確立帶來決定性的影響。北京本來在馬英九任命深綠的賴幸媛擔任陸委會主委後存有戒心,如今看到馬英九在四川大地震問題上流露出來的「血脈相連」之情,以及就職演說中持守「92共識」,相信會在7月的包機直航和開放大陸客旅遊台灣問題上「綠燈閃亮」,馬英九的第1張拚經濟「支票」應會兌現。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為了平衡中美台三角關係,馬英九在就職演說中承諾會繼續軍購,這就難以達成在短期內要北京撤除瞄準台灣飛彈的目標,因為美台在「防禦型」武器的定義上,與北京還是有很大差距。另外,兩岸關係的1個隱患是「李登輝因素」,在這次就職典禮上,民進黨全數缺席,唯有李登輝改變初衷參加典禮,顯示馬李關係還在繼續深化中。為了爭取泛綠支持,馬英九「尊李」沒有什麼錯,但如果在兩岸問題上「從李」,那就危機深重,因為李登輝如果「運籌帷幄」,內用陸委會主委賴幸媛,外聯民進黨新主席蔡英文,如果導致馬英九大陸政策變味,那問題就大了,畢竟,北京對當年「受騙於李登輝」耿耿於懷。
至於馬英九在就職演說中提出的「和解休兵」,絕對是正確的方向,但如何能打破北京「92共識,1中各表」的內外有別原則,在國際上贏得台灣的空間,恐怕也是需要長期努力。當然,北京智庫也有人提出,要中南海凍結「外交挖角」的行動,有新意,但也有操作上的困難,因為像梵蒂岡教廷,北京無法放棄,因為意義不僅是減少台灣建交數量;還有,目前的那些中南美國家,還是希望利用兩岸的摩擦來撈取利益,你要休兵,他哪能甘心?這些問題,恐怕急不得,要慢慢來。
海外華人最關心的是馬英九提出兩岸問題的最終解決,不是主權爭議,而是核心價值的差異,換句話說,兩岸之爭,不是統獨之爭,而是制度之爭,這是許多人都同意的,台灣民主價值如果能輻射大陸,推動大陸的民主化,兩岸良性競爭,未來在生活方式價值觀上趨向一致,難道還不容易攜手共建中華民族大家庭?
總而言之,馬英九的就職演說,與胡錦濤的16字對台原則,遙相呼應,兩岸關係確實已經春暖花開,再過1到2個月兩岸兩會展開實際談判,也許就可以進入熱烈的夏天了。
毫無疑問,台灣經過第2次的政黨輪替,已經步入民主政治成熟的青年期,這是馬英九執政的最佳社會環境。值得注意的是,馬英九執政的好壞,絕對不能拿陳水扁的8年作比較的基準。因為陳水扁的施政,可謂集中了民主政治中能看到的所有壞事,包括貪瀆腐化、個人專制、任人唯親、文過飾非、打壓異己、挑動分裂,如果馬英九的施政目標,只是要比陳水扁8年好,那還沒有做,都已經是失敗了。
誰都知道,馬英九的施政重點就是拚經濟,而拚經濟立竿見影的關鍵就在兩岸關係。北京顯然早就在等到馬英九的520就職演說,而馬英九確實拿出了誠意和善意,那就是呼應北京在92共識的基礎上迅速恢復協商,在「不統不獨不武」的原則下開放。我們可以期待,馬英九的就職演說,是當年經國先生開放兩岸老兵探親交流之後,第2個具有長遠歷史意義的兩岸政策宣示,對兩岸關係的深化與和平架構的確立帶來決定性的影響。北京本來在馬英九任命深綠的賴幸媛擔任陸委會主委後存有戒心,如今看到馬英九在四川大地震問題上流露出來的「血脈相連」之情,以及就職演說中持守「92共識」,相信會在7月的包機直航和開放大陸客旅遊台灣問題上「綠燈閃亮」,馬英九的第1張拚經濟「支票」應會兌現。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為了平衡中美台三角關係,馬英九在就職演說中承諾會繼續軍購,這就難以達成在短期內要北京撤除瞄準台灣飛彈的目標,因為美台在「防禦型」武器的定義上,與北京還是有很大差距。另外,兩岸關係的1個隱患是「李登輝因素」,在這次就職典禮上,民進黨全數缺席,唯有李登輝改變初衷參加典禮,顯示馬李關係還在繼續深化中。為了爭取泛綠支持,馬英九「尊李」沒有什麼錯,但如果在兩岸問題上「從李」,那就危機深重,因為李登輝如果「運籌帷幄」,內用陸委會主委賴幸媛,外聯民進黨新主席蔡英文,如果導致馬英九大陸政策變味,那問題就大了,畢竟,北京對當年「受騙於李登輝」耿耿於懷。
至於馬英九在就職演說中提出的「和解休兵」,絕對是正確的方向,但如何能打破北京「92共識,1中各表」的內外有別原則,在國際上贏得台灣的空間,恐怕也是需要長期努力。當然,北京智庫也有人提出,要中南海凍結「外交挖角」的行動,有新意,但也有操作上的困難,因為像梵蒂岡教廷,北京無法放棄,因為意義不僅是減少台灣建交數量;還有,目前的那些中南美國家,還是希望利用兩岸的摩擦來撈取利益,你要休兵,他哪能甘心?這些問題,恐怕急不得,要慢慢來。
海外華人最關心的是馬英九提出兩岸問題的最終解決,不是主權爭議,而是核心價值的差異,換句話說,兩岸之爭,不是統獨之爭,而是制度之爭,這是許多人都同意的,台灣民主價值如果能輻射大陸,推動大陸的民主化,兩岸良性競爭,未來在生活方式價值觀上趨向一致,難道還不容易攜手共建中華民族大家庭?
總而言之,馬英九的就職演說,與胡錦濤的16字對台原則,遙相呼應,兩岸關係確實已經春暖花開,再過1到2個月兩岸兩會展開實際談判,也許就可以進入熱烈的夏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