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論馬英九演說平穩有餘格局未開
2008-05-23 06:50:39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馬英九的就職演說廣受矚目,引發各方評論,一般而言,反應尚屬不錯。然而,以春秋責備賢者之意,以馬英九的高格調和高標準而言,馬英九的就職演說,平穩有餘,創意不足;希望無限,格局未開。若以去台獨論述言,馬英九的不獨論,顯然有利於改善北京對台灣的戒懼,轉而增強信任感;但若以不統論,則兩岸的未來仍屬未定,予人摸不著邊際的迷惘,然則台灣的民主再怎麼可能創造中華民國的100年盛世,終得通過兩岸人民共同的檢驗、肯定,而這才是關鍵。
就馬英九的治事風格推論,原不必期待馬英九的就職演說有什麼驚人之舉,或脫稿演出,是以也不必高度期望馬英九敢於超越現實,或創造現場的舞台效應。也的確,兩岸問題與其冒進,不若先求穩定、先求立於不敗之地。過去不論是島內藍營或國際倡言維繫兩岸現狀,那是為了防堵台獨意識、防堵陳水扁藉由台獨冒進大搞黑金政治,而今,馬英九的策略和憧憬為的是什麼?
或謂馬英九的就職演說,表露了想當台灣全民領導人的意向,且寄望於綠營的支持,大有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苦心;摩頂放踵,走遍台灣各個角落者,也非僅止於感念台灣人民接納新移民出任領導人而已。問題出在馬英九的苦心有可能轉移深綠思維嗎?在民主而開放的社會,馬英九想當全民領導人是神話,還是現實中有此可能?
馬英九的苦心不是沒有可能軟化深綠的對抗行為,但要持不同政見者不出異聲則不免緣木求魚之譏。況且馬英九保證台灣將不會再有非法監聽、選擇性辦案,以及政治干預媒體或選務機關的現象,優質民主最大的特質就在寬容持不同政見者。是以馬英九與其追求神話,不若更著力於擴大政策影響力和認同,擴大人民對未來更開放的兩岸政策有1認知,而非為表態而表態,甚至向綠色思維妥協、遷就。
馬英九強調廉能政治、強調政府不能成為拖累社會的絆腳石,強調開放則興盛,閉鎖則衰敗,這是歷史的鐵律。然則,這些都是應有之義,撥亂反正必要走的1條路。距離開創中華民國100年盛世的榮景,還有待更細緻的規劃並求其兌現。例如馬英九說要排除各種意識形態對教育的不當干擾,這是1種開放的陳述,但究其實際,這原是過去8年甚至20年來島內台獨意識形態對教育造成全面性的戕害,在製造兩岸對立和敵意。在此必要提出警示者,馬英九去意識形態,看似在去台獨,其實也在去統。若為了避開爭議而保持現狀,就是任令台獨意識對教育繼續戕害。
更重要的是,馬英九恢復承認兩岸之間的92共識,讓兩岸得以有1復談的基礎。而這也是拯救台灣經濟無從迴避的選擇,也非如此才可能和對岸談3通,特別是目前馬英九亟於和大陸商談的周末包機。但不要忘了,成在雙贏。除開政治效應,單就兩岸經貿形勢和依存度而言,在相當程度上是台灣有此需求,不是台灣說了算。像大陸人民當然會感念台灣同胞對四川震災大力捐輸,這是兩岸人民感情交流和自然流露,可以增強兩岸的政治信任,馬英九自應善於掌握發言場合,而非念念有辭。
為揚棄惡性競爭,虛耗資源,馬英九希望能和大陸協商台灣的國際空間以及兩岸和平協議,也呼應了胡錦濤「建立互信,擱置爭論,共同存異,共創雙贏」的論述,然則這一切都得從92共識的基礎上循序發展,更要擴大兩岸從經貿而政治的共識面和中華民族的認同面。不過,應予確認的是:兩岸92共識在馬英九的心中,是最大公約數還是最小公約數?迄今還沒看到馬英九有更多的說明。就兩岸長遠看,1個中國的共識目前雖處在各自表述的階段,身為領導人,馬英九有無1個往前發展的期待和承諾?有無智慧和膽識,開創1個由兩岸共同維護1個中國及其主權的共識?而非各自表述而已。
馬英九的時代來了,台灣民主轉型和政黨輪替也確認了,兩岸人民所期待者,不僅在於能否掌握此1歷史契機而已,而在超越,共臻100年盛世。
就馬英九的治事風格推論,原不必期待馬英九的就職演說有什麼驚人之舉,或脫稿演出,是以也不必高度期望馬英九敢於超越現實,或創造現場的舞台效應。也的確,兩岸問題與其冒進,不若先求穩定、先求立於不敗之地。過去不論是島內藍營或國際倡言維繫兩岸現狀,那是為了防堵台獨意識、防堵陳水扁藉由台獨冒進大搞黑金政治,而今,馬英九的策略和憧憬為的是什麼?
或謂馬英九的就職演說,表露了想當台灣全民領導人的意向,且寄望於綠營的支持,大有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苦心;摩頂放踵,走遍台灣各個角落者,也非僅止於感念台灣人民接納新移民出任領導人而已。問題出在馬英九的苦心有可能轉移深綠思維嗎?在民主而開放的社會,馬英九想當全民領導人是神話,還是現實中有此可能?
馬英九的苦心不是沒有可能軟化深綠的對抗行為,但要持不同政見者不出異聲則不免緣木求魚之譏。況且馬英九保證台灣將不會再有非法監聽、選擇性辦案,以及政治干預媒體或選務機關的現象,優質民主最大的特質就在寬容持不同政見者。是以馬英九與其追求神話,不若更著力於擴大政策影響力和認同,擴大人民對未來更開放的兩岸政策有1認知,而非為表態而表態,甚至向綠色思維妥協、遷就。
馬英九強調廉能政治、強調政府不能成為拖累社會的絆腳石,強調開放則興盛,閉鎖則衰敗,這是歷史的鐵律。然則,這些都是應有之義,撥亂反正必要走的1條路。距離開創中華民國100年盛世的榮景,還有待更細緻的規劃並求其兌現。例如馬英九說要排除各種意識形態對教育的不當干擾,這是1種開放的陳述,但究其實際,這原是過去8年甚至20年來島內台獨意識形態對教育造成全面性的戕害,在製造兩岸對立和敵意。在此必要提出警示者,馬英九去意識形態,看似在去台獨,其實也在去統。若為了避開爭議而保持現狀,就是任令台獨意識對教育繼續戕害。
更重要的是,馬英九恢復承認兩岸之間的92共識,讓兩岸得以有1復談的基礎。而這也是拯救台灣經濟無從迴避的選擇,也非如此才可能和對岸談3通,特別是目前馬英九亟於和大陸商談的周末包機。但不要忘了,成在雙贏。除開政治效應,單就兩岸經貿形勢和依存度而言,在相當程度上是台灣有此需求,不是台灣說了算。像大陸人民當然會感念台灣同胞對四川震災大力捐輸,這是兩岸人民感情交流和自然流露,可以增強兩岸的政治信任,馬英九自應善於掌握發言場合,而非念念有辭。
為揚棄惡性競爭,虛耗資源,馬英九希望能和大陸協商台灣的國際空間以及兩岸和平協議,也呼應了胡錦濤「建立互信,擱置爭論,共同存異,共創雙贏」的論述,然則這一切都得從92共識的基礎上循序發展,更要擴大兩岸從經貿而政治的共識面和中華民族的認同面。不過,應予確認的是:兩岸92共識在馬英九的心中,是最大公約數還是最小公約數?迄今還沒看到馬英九有更多的說明。就兩岸長遠看,1個中國的共識目前雖處在各自表述的階段,身為領導人,馬英九有無1個往前發展的期待和承諾?有無智慧和膽識,開創1個由兩岸共同維護1個中國及其主權的共識?而非各自表述而已。
馬英九的時代來了,台灣民主轉型和政黨輪替也確認了,兩岸人民所期待者,不僅在於能否掌握此1歷史契機而已,而在超越,共臻100年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