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仍看重兩岸間的「國共平台」

2008-05-28 07:46:09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中國的頭等大事,是四川大地震後的繼續救災,以及災後重建的鋪開。此時其他事務不是錯後,就是壓調進行,唯有兩岸關係的發展不受影響。國民黨主席吳伯雄,5月26日到訪大陸,就成為四川大地震後,1件風雨無阻的政治大事。
 
看上去吳伯雄以國民黨主席身分到訪大陸,與中共總書記胡錦濤見面,沒有當初連戰到訪那種打破僵局、開創紀錄的風光,只能視為是國共兩黨交流的繼續,兩岸交流的發展。但吳伯雄這次到訪,有完全不同的背景,這種背景為吳伯雄的到訪,賦予了新的內涵,提出了不同的任務。這個背景,主要來自兩個大的轉變。
 
首先1個大的轉變背景,是國共兩黨交流性質的轉變。因馬英九的當選,國民黨重新成為執政黨,這令國共交流、胡吳會晤,不再只是兩岸兩大政黨之會,而成為兩岸執政黨領袖的首度會晤。按北京方面的定調,國共領袖會晤,是兩岸政黨交流對話、兩岸關係推動發展的重要舉措。這次胡吳會晤,作為兩岸執政黨領袖的首度會晤,其不論對兩黨的對話,還是對兩岸關係的發展,都帶來與前不同的意義。
 
第2個大轉變背景,是兩岸民心社情的轉變。由連戰出訪大陸,早已顯現國共兩黨在兩岸關係發展上,能找到一定交集,也有推動的意願,但國民黨掌不掌有公權力,決定兩黨對談是否均衡,更重要的是台灣民意的傾向,目前已現大變,這為新執政者在兩岸關係上加速出擊,創造了氛圍,是以吳伯雄的加速前往。而中國方面,西藏騷亂之煩未了,地震之痛又來,正處在力保奧運的關鍵時刻,兩岸關係的改善,當然是雪中送炭,於是有了對馬英九放棄觀察期,超過預期的在「520」3天之內,即作回應和加以肯定。
 
北京方面的最新定調,是台灣局勢出現了「積極重大的變化」,兩岸關係「面臨難得的重要機遇」。而在這變化和機遇下,北京在兩岸關係上走出的第1步棋,是邀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到訪。而對這次訪問,按大陸方面的說法,是議題更廣泛、內容更深入,執政黨間的政策性對話將展開。
 
其中1個值得玩味的是,北京方面是接連在國共兩黨的交流上出手,先是連戰再訪,繼而有吳伯雄的首航,眾所關注的海基海協兩會的復會,反而沒有那麼急迫,台灣的海基會在選後已經人馬到齊,大陸的海協會遲遲不推掌門人。
 
這種安排的重要原因,是北京方面的意向,是在兩岸關係的發展中,雖然要加快恢復談判協商的準備,但已決意在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中,仍然高度重視國共兩黨間的交流,也要繼續發揮國共平台的作用。
 
以一般判斷,兩岸關係改善的重要指標,是海協海基兩會復談。1999年李登輝「兩國論」出台,兩會管道大鐘停擺,其後以民間團體出頭,承擔必要談判的居間溝通;再往後就是連戰訪京,被視為兩岸關係重要突破的國共平台成形。
 
當兩岸關係出現歷史性的變化,而北京又對「機遇」定位甚高下,沒有加速海協海基協商機制的恢復,而是再推和更重視國共平台,至少有3方面道理。
 
於中共方面的體制來說,國共平台本來就是兩岸間的最高端交流平台。大陸政體是黨領導一切,總書記是執政黨最高領導人,不論政治慣例還是現行分工,都是「總書記管對台」。從共產黨1方來說,國共平台之位高權重,早就不在話下。
 
再說兩岸關係近20年,不論那種機制,都是事務性機制,海基海協就是復商,按其定位雖是制度化的溝通、協商機制,但充其量也只能是授權下的代行機構,沒有執政黨政策性對談的瀟灑。
 
其3,馬英九上台,國民黨重新執政,北京遏制台獨的頭等任務,暫時鬆了口氣,但同意的只是擱置政治爭議,只是「不獨不武」,絕難同意「不統」,也永不會改變「統一祖國」方針。進一步說,北京現在警愓心更複雜,要防的是「兩國論」和「一邊一國」的死灰復燃,國共平台於此將有新政治功能。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