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如此深情,祝願兩岸永無戰爭
2008-05-31 07:02:11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胡錦濤說,「天災無情,人有情。台胞的愛心善舉,感人至深。我代表大陸同胞向台胞表示衷心的感謝」。
吳伯雄說,「兩岸無法避免天災,兩岸卻可透過努力,永遠沒有戰爭」。
這是28日「胡吳會」中最溫馨的對話,也象徵著國民黨、共產黨之間數10年了卻恩怨的轉捩點,人有情,是緣於血濃於水的民族情感。胡吳會中,兩人提及「中華民族」不下10次之多。中華民族的情感籠罩一切,包容一切。這是所有中國人的共識。任憑政治的中國如何風雲變幻,改朝換代,文化的中國依然繁衍昌盛,生生不息。
四川大地震是悲慘極矣的大災難,但這場災難也成了增進兩岸和解,開展正常關係的觸媒。胡吳會談之後,北京當局宣佈,大陸的海協會已致函台北,邀請海基會組團6月11日前往北京,商談有關週末包機、大陸同胞赴台觀光等事宜。這將是兩岸恢復制度化協商的新起點。周末包機和陸客赴台這兩件事,由於雙方默契,好比是「支票已經寫好,就等最後簽字兌現」。水到渠成,開啟兩岸和解的新史頁。
大家注意到,胡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之會,背後巨畫「江山如此多嬌」。可是,就實際情景來看,包括台灣921地震和這次四川大震災在內,真正是「江山如此多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中國人又怎能不相親相愛、相助相救,在萬方多難的險峻環境中自求多福?
四川這次震災,罹難與失蹤者可能超過10萬人,毀屋600萬間,災民無家可歸者數100萬人。且不說災區重建復舊,千頭萬緒,單單是「3孤」:孤兒、孤老、孤殘的照顧,就是十分棘手。可是,平心靜氣地回想,幾10年來從大陸上的兩黨內戰,到台海兩岸對峙,造成的生命財產直接間接的損害,乃至對中華民族元氣的戕傷,恐怕是地震災害的幾10倍、幾100倍也不止。
舉例來說,國府遷台之初,為了防止共方的顛覆滲透,採取種種措施,被批評者稱為「白色恐怖」。大陸上則有種種整肅、鎮反,到了「文革」浩劫時期,連劉少奇也被打成「國民黨特務」。腥風血雨,人人自危。
由於敵對情緒如此強烈,政治、外交、軍事情報,甚至經濟、文化,無1處不是戰場,無一時沒有戰爭。政治的殘酷現實扭曲了民族情感。
江山如此多難,世局如此多變。撥亂反治的動力,是民族的感情。變中求生的轉機,是民族的智慧。大難來時,中華民族更加體會到血肉相連的真情,也更加重視「天災無情,人有情」的深刻意義。
胡錦濤的16字真言,「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眼前就已逐步落實,漸漸步入「共創雙贏」的佳境。
吳伯雄提出舉辦國共「兩岸和平論壇」的建議,主旨就在於:天災雖無法避免,但人應該自求多福,使台海兩岸之間永遠沒有戰爭。他引用的是台北聯合報社論中的建言。
這不止是1家報紙、1篇社論的主張,而是海內外中國人共同的願望。江山如此多難,世局如此多變,民族如此深情,兩岸之間永無戰爭,應該是最合理合情的定論。
政治上的問題盤根錯節,數10年積累下來的糾纏,未必能在朝夕之間迅速解決。不過,由於兩岸以至海內外炎黃子孫都有這樣的警惕與覺醒,在「永遠沒有戰爭」的祈禱之下,中華民族短暫的分裂,無礙乎最後的「雙贏」。震災為害雖烈,但我們仍然相信,中國人必將從災難聲中重新站起來。這也證明1句老話:「危機中包含轉機」。
吳伯雄說,「兩岸無法避免天災,兩岸卻可透過努力,永遠沒有戰爭」。
這是28日「胡吳會」中最溫馨的對話,也象徵著國民黨、共產黨之間數10年了卻恩怨的轉捩點,人有情,是緣於血濃於水的民族情感。胡吳會中,兩人提及「中華民族」不下10次之多。中華民族的情感籠罩一切,包容一切。這是所有中國人的共識。任憑政治的中國如何風雲變幻,改朝換代,文化的中國依然繁衍昌盛,生生不息。
四川大地震是悲慘極矣的大災難,但這場災難也成了增進兩岸和解,開展正常關係的觸媒。胡吳會談之後,北京當局宣佈,大陸的海協會已致函台北,邀請海基會組團6月11日前往北京,商談有關週末包機、大陸同胞赴台觀光等事宜。這將是兩岸恢復制度化協商的新起點。周末包機和陸客赴台這兩件事,由於雙方默契,好比是「支票已經寫好,就等最後簽字兌現」。水到渠成,開啟兩岸和解的新史頁。
大家注意到,胡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之會,背後巨畫「江山如此多嬌」。可是,就實際情景來看,包括台灣921地震和這次四川大震災在內,真正是「江山如此多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中國人又怎能不相親相愛、相助相救,在萬方多難的險峻環境中自求多福?
四川這次震災,罹難與失蹤者可能超過10萬人,毀屋600萬間,災民無家可歸者數100萬人。且不說災區重建復舊,千頭萬緒,單單是「3孤」:孤兒、孤老、孤殘的照顧,就是十分棘手。可是,平心靜氣地回想,幾10年來從大陸上的兩黨內戰,到台海兩岸對峙,造成的生命財產直接間接的損害,乃至對中華民族元氣的戕傷,恐怕是地震災害的幾10倍、幾100倍也不止。
舉例來說,國府遷台之初,為了防止共方的顛覆滲透,採取種種措施,被批評者稱為「白色恐怖」。大陸上則有種種整肅、鎮反,到了「文革」浩劫時期,連劉少奇也被打成「國民黨特務」。腥風血雨,人人自危。
由於敵對情緒如此強烈,政治、外交、軍事情報,甚至經濟、文化,無1處不是戰場,無一時沒有戰爭。政治的殘酷現實扭曲了民族情感。
江山如此多難,世局如此多變。撥亂反治的動力,是民族的感情。變中求生的轉機,是民族的智慧。大難來時,中華民族更加體會到血肉相連的真情,也更加重視「天災無情,人有情」的深刻意義。
胡錦濤的16字真言,「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眼前就已逐步落實,漸漸步入「共創雙贏」的佳境。
吳伯雄提出舉辦國共「兩岸和平論壇」的建議,主旨就在於:天災雖無法避免,但人應該自求多福,使台海兩岸之間永遠沒有戰爭。他引用的是台北聯合報社論中的建言。
這不止是1家報紙、1篇社論的主張,而是海內外中國人共同的願望。江山如此多難,世局如此多變,民族如此深情,兩岸之間永無戰爭,應該是最合理合情的定論。
政治上的問題盤根錯節,數10年積累下來的糾纏,未必能在朝夕之間迅速解決。不過,由於兩岸以至海內外炎黃子孫都有這樣的警惕與覺醒,在「永遠沒有戰爭」的祈禱之下,中華民族短暫的分裂,無礙乎最後的「雙贏」。震災為害雖烈,但我們仍然相信,中國人必將從災難聲中重新站起來。這也證明1句老話:「危機中包含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