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黨對黨到兩會建立互信新機制
2008-06-05 06:45:09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台灣領導人馬英九上任伊始,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以執政黨的條件日前在北京會面,氣氛良好;緊接著海基會和海協會領導人也將就兩岸直航包機和大陸觀光客赴台直接磋商。停頓多年的兩岸事務終見再度對接,有了對話和默契;更可預見兩會復談非僅可以超越92共識和94年的辜汪會議,還有可能為兩岸長期互動建立一互信機制。
馬英九的就職演說雖說有待開創格局,但若從兩岸執政黨領導人的順利會面,以及兩岸兩會通過領導人直接復談,不能不說,橫梗在兩岸之間的意識形態已難作祟,而有1個務實的轉機。比較重要的善意傳達就在吳伯雄口中的兩岸默契,以及兩岸都是以黨對黨的姿態,開創以中華民族互稱的儀式性語言。這是互為主體性的對稱語,誰也不能否定誰的身分。
接著在6月上旬兩岸兩會通過公權力的委託,還會就兩岸周末包機直航和大陸觀光客赴台,進行對話和協商,基本上,這是兩岸事務性協商,若無難以克服的技術障礙,應可順利達成協議,並在最短期內付諸實施。就台灣當前的經濟處境,陸客赴台觀光,應屬單向有利於台灣人民的利多放送。也是大陸對台的善意。同此,海協會新任會長陳雲林向台灣同胞和各界的1鞠躬,感謝對四川震災的捐輸,也洋溢著大陸方面,特別是官方對台灣善意的感念。
準此觀察,這是兩岸恢復交流以來,公權力部門通過黨對黨的管道,在氛圍上最見和諧的接觸,若情勢不變,可以預見至少在兩岸事務性協商的領域內,可以達致更多協議。也無怪乎美國華盛頓時報會發表專論,要美國政府思考兩岸新的接觸,要拿出吸引住台灣的對策,以維繫美國的利益。這是1個訊號,兩岸恢復良性接觸,確實開創了新的利益空間。就稱謂上而言,無妨設定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利益,而且是兩岸專屬的共同擁有,非僅得之不易,就未來發展空間言,更值得兩岸珍惜。
然而,兩岸專屬的利益空間,當然會引起國際社會的覬覦,這是可以想像的,可謂新的挑戰將隨之而來,兩岸公權力對此準備好了沒有?兩岸今天最大的共識就在統獨爭議上排除了台獨的危機,92共識也僅能以排除法處理台獨意識形態,但兩岸若僅停留在此一階段,不論是「擱置爭議」或「正視現實」都會失去意義。而此,兩岸又得冷靜地思索,邁出第1步後,如何先建立互惠互利的信任機制,如何建立1套具有操作意義的默契尤屬迫切。
可以看到的是:台灣期待通過國際空間的擴大以期維繫島內向心,北京則有意擴大兩岸更緊密的經貿關係以期化解兩岸走向政治談判桌的阻力。這是1組具有矛盾和互斥概念的組合,目前或可以善意互為彈性解讀,以期求同存異。但仔細分析,求同是1解,存異又是1解,必要有一超越性的共識始能轉化兩個不同發展方向的力道,進入一良性循環的軌道。且非有求同之求,無存異之存。不論默契、共識以及信任機制都要在這個關口上接受檢驗。
「92共識」在台灣陸委會主委賴幸媛的認知裡,若僅止於「1中各表」,而未能體認這僅能是兩岸眼前求同條件尚未成熟下的過渡,若無此1過渡性認知,台灣又如何自我「正視現實」,務實地正視兩岸存在不同的發展方向和力道?是以馬英九和胡錦濤都應有心理準備,即兩岸良性互動重新跨出第1步後的戰略想定,如何從「互不否認」的默契中培養出新的信任機制,如何把兩岸放在1個共同的思維框架中,特別是在國際社會當中能否開創出1個專屬兩岸的共同利益體,而且可以各自分享此一共同利益體。非如此,兩岸發展即無開創性格局可言。
在此先讓我們預祝兩岸周末包機和大陸觀光客赴台能如期兌現,這既是馬英九的政見兌現,也是兩岸默契的兌現。
馬英九的就職演說雖說有待開創格局,但若從兩岸執政黨領導人的順利會面,以及兩岸兩會通過領導人直接復談,不能不說,橫梗在兩岸之間的意識形態已難作祟,而有1個務實的轉機。比較重要的善意傳達就在吳伯雄口中的兩岸默契,以及兩岸都是以黨對黨的姿態,開創以中華民族互稱的儀式性語言。這是互為主體性的對稱語,誰也不能否定誰的身分。
接著在6月上旬兩岸兩會通過公權力的委託,還會就兩岸周末包機直航和大陸觀光客赴台,進行對話和協商,基本上,這是兩岸事務性協商,若無難以克服的技術障礙,應可順利達成協議,並在最短期內付諸實施。就台灣當前的經濟處境,陸客赴台觀光,應屬單向有利於台灣人民的利多放送。也是大陸對台的善意。同此,海協會新任會長陳雲林向台灣同胞和各界的1鞠躬,感謝對四川震災的捐輸,也洋溢著大陸方面,特別是官方對台灣善意的感念。
準此觀察,這是兩岸恢復交流以來,公權力部門通過黨對黨的管道,在氛圍上最見和諧的接觸,若情勢不變,可以預見至少在兩岸事務性協商的領域內,可以達致更多協議。也無怪乎美國華盛頓時報會發表專論,要美國政府思考兩岸新的接觸,要拿出吸引住台灣的對策,以維繫美國的利益。這是1個訊號,兩岸恢復良性接觸,確實開創了新的利益空間。就稱謂上而言,無妨設定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利益,而且是兩岸專屬的共同擁有,非僅得之不易,就未來發展空間言,更值得兩岸珍惜。
然而,兩岸專屬的利益空間,當然會引起國際社會的覬覦,這是可以想像的,可謂新的挑戰將隨之而來,兩岸公權力對此準備好了沒有?兩岸今天最大的共識就在統獨爭議上排除了台獨的危機,92共識也僅能以排除法處理台獨意識形態,但兩岸若僅停留在此一階段,不論是「擱置爭議」或「正視現實」都會失去意義。而此,兩岸又得冷靜地思索,邁出第1步後,如何先建立互惠互利的信任機制,如何建立1套具有操作意義的默契尤屬迫切。
可以看到的是:台灣期待通過國際空間的擴大以期維繫島內向心,北京則有意擴大兩岸更緊密的經貿關係以期化解兩岸走向政治談判桌的阻力。這是1組具有矛盾和互斥概念的組合,目前或可以善意互為彈性解讀,以期求同存異。但仔細分析,求同是1解,存異又是1解,必要有一超越性的共識始能轉化兩個不同發展方向的力道,進入一良性循環的軌道。且非有求同之求,無存異之存。不論默契、共識以及信任機制都要在這個關口上接受檢驗。
「92共識」在台灣陸委會主委賴幸媛的認知裡,若僅止於「1中各表」,而未能體認這僅能是兩岸眼前求同條件尚未成熟下的過渡,若無此1過渡性認知,台灣又如何自我「正視現實」,務實地正視兩岸存在不同的發展方向和力道?是以馬英九和胡錦濤都應有心理準備,即兩岸良性互動重新跨出第1步後的戰略想定,如何從「互不否認」的默契中培養出新的信任機制,如何把兩岸放在1個共同的思維框架中,特別是在國際社會當中能否開創出1個專屬兩岸的共同利益體,而且可以各自分享此一共同利益體。非如此,兩岸發展即無開創性格局可言。
在此先讓我們預祝兩岸周末包機和大陸觀光客赴台能如期兌現,這既是馬英九的政見兌現,也是兩岸默契的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