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應將振興農業列為施政最優先
2008-06-11 18:55:54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來自全世界181個國家代表,連日在義大利參與的「聯合國糧食高階層會」,
已於5日發表共同宣言後閉幕。糧食問題可謂方興未艾,鑑於農糧危機對全球
帶來可能的威脅,並不亞於全球暖化或石油危機。糧價上揚除了直接造成通貨
膨脹與饑荒問題外,還可能帶來其他隱憂。泰國雖然是當今世界上首屈一指的
稻米輸出大國,在揚揚沸沸的情勢中,並已做出若干穩定人心的貢獻。但是糧
食問題錯綜複雜,繼續造成動盪,對全球經濟發展、社會進步,都將是負面影
響。泰國政府和民間除了要密切注意相關情勢的演變外,尤其要重新思考提振
農業生產力的政策,促成全面現代化,以為區域安定的磐石,充分發揮使命感。
「糧食暨農業組織」(FAO)這次選在因糧食問題先後造成33國社會動盪情勢嚴重階段,召開1項包含有181國代表參加的大規模專業會議,表面上是對危機做緊急處理,安撫遍及全世界的衝突。實際上卻是為歷來各層級的政策偏差和近年引起糧食短缺的不公不義現象解套。憑常識就能知道,農糧供需、農業改良發展、農業金融的調度支配,是何等複雜又易引發尖銳對立的問題,卻由農糧組織安排這樣龐雜的3天集會來應對,豈能得到周全妥善的解決辦法,又何可營造出健全共識,做紓緩危機的信心基礎。若以為聯合國加若干西方富國,是要經由「大拜拜型」方式來解厄消災,那是誤解。大會吸引舉世傳媒注意,可為西方觀點全面發聲,掩飾缺糧真象,虛應故事。
糧食高階層會的閉幕共同宣言,要點包括:採取協同行動解決糧價飆漲的衝擊、2015年前減少全球飢餓人口一半以上、增加聯合國相關機構賑助糧食的資源、協助各國農民增加農業生產、協助各國發展糧食庫存能力加強管理糧食安全、支持建立適應氣候變遷與生態平衡的農業體系、鼓勵國際社會投資糧食與農業科技、去除農產品貿易障礙和扭曲的市場政策、深入研究生質燃料對世界糧食安全帶來的挑戰與機會等。在逐項整理宣言要點的過程中,見詞藻感人但卻似曾相識,若能付出一點耐心和時間,則幾乎都可以從以往在相關文件裡找得到的舊話。聯合國機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千禧年發展目標」等,一一紀錄在卷,只是換時間場合重新說1次。在糧食危機高潮,發表這樣的宣言,是以新承諾遮蓋以往說過卻迄未兌現的話,姑讓健忘者得一點安慰。
糧食會閉幕宣言裡以往沒有說過,但卻是這次大規模會中爭議得最嚴重的生質燃料問題。大會要「深入研究生質燃料對世界糧食安全帶來的挑戰與機會」,硬是把近年因西方大國將農糧改製生技燃料,造成糧食危機的事實,輕描淡寫化。難怪地主國義大利外長法拉提尼慨乎言之:「就當初期望來看,這份宣言相當令人失望」。勞師動眾替大國文過飾非、替自己缺乏作為移轉視線,聯合國機構種種表現不令人失望才怪。
在這次糧食危機中,泰國的表現一直是受關注的焦點,其作為也堪稱恰如其分,中規中矩。稻谷生產歷來是泰國的強項,也是全球半數約30億人口的主食。經歷過這場考驗,一方面印證了樸實的泰國農家默默耕耘對人類社會的貢獻;另一方面也襯托出泰國主流產業在國際上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相對的也是經濟發展的1項責任。目前糧食危機還沒有過去,但挑戰與機會並存,政府與民間宜借力使力,做一番全盤檢討與規劃。尤其是地球人口繼續增加,全世界糧食供應成長卻日漸緩慢,儲備存糧也告大量動用。雖然羅馬糧食大會對農業發展多有陳述,但憑經驗評估,真正達到目的的機率不大。泰國要立刻把振興農業的計畫列為最優先,漸告消失的農業考察機制應速恢復。
已於5日發表共同宣言後閉幕。糧食問題可謂方興未艾,鑑於農糧危機對全球
帶來可能的威脅,並不亞於全球暖化或石油危機。糧價上揚除了直接造成通貨
膨脹與饑荒問題外,還可能帶來其他隱憂。泰國雖然是當今世界上首屈一指的
稻米輸出大國,在揚揚沸沸的情勢中,並已做出若干穩定人心的貢獻。但是糧
食問題錯綜複雜,繼續造成動盪,對全球經濟發展、社會進步,都將是負面影
響。泰國政府和民間除了要密切注意相關情勢的演變外,尤其要重新思考提振
農業生產力的政策,促成全面現代化,以為區域安定的磐石,充分發揮使命感。
「糧食暨農業組織」(FAO)這次選在因糧食問題先後造成33國社會動盪情勢嚴重階段,召開1項包含有181國代表參加的大規模專業會議,表面上是對危機做緊急處理,安撫遍及全世界的衝突。實際上卻是為歷來各層級的政策偏差和近年引起糧食短缺的不公不義現象解套。憑常識就能知道,農糧供需、農業改良發展、農業金融的調度支配,是何等複雜又易引發尖銳對立的問題,卻由農糧組織安排這樣龐雜的3天集會來應對,豈能得到周全妥善的解決辦法,又何可營造出健全共識,做紓緩危機的信心基礎。若以為聯合國加若干西方富國,是要經由「大拜拜型」方式來解厄消災,那是誤解。大會吸引舉世傳媒注意,可為西方觀點全面發聲,掩飾缺糧真象,虛應故事。
糧食高階層會的閉幕共同宣言,要點包括:採取協同行動解決糧價飆漲的衝擊、2015年前減少全球飢餓人口一半以上、增加聯合國相關機構賑助糧食的資源、協助各國農民增加農業生產、協助各國發展糧食庫存能力加強管理糧食安全、支持建立適應氣候變遷與生態平衡的農業體系、鼓勵國際社會投資糧食與農業科技、去除農產品貿易障礙和扭曲的市場政策、深入研究生質燃料對世界糧食安全帶來的挑戰與機會等。在逐項整理宣言要點的過程中,見詞藻感人但卻似曾相識,若能付出一點耐心和時間,則幾乎都可以從以往在相關文件裡找得到的舊話。聯合國機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千禧年發展目標」等,一一紀錄在卷,只是換時間場合重新說1次。在糧食危機高潮,發表這樣的宣言,是以新承諾遮蓋以往說過卻迄未兌現的話,姑讓健忘者得一點安慰。
糧食會閉幕宣言裡以往沒有說過,但卻是這次大規模會中爭議得最嚴重的生質燃料問題。大會要「深入研究生質燃料對世界糧食安全帶來的挑戰與機會」,硬是把近年因西方大國將農糧改製生技燃料,造成糧食危機的事實,輕描淡寫化。難怪地主國義大利外長法拉提尼慨乎言之:「就當初期望來看,這份宣言相當令人失望」。勞師動眾替大國文過飾非、替自己缺乏作為移轉視線,聯合國機構種種表現不令人失望才怪。
在這次糧食危機中,泰國的表現一直是受關注的焦點,其作為也堪稱恰如其分,中規中矩。稻谷生產歷來是泰國的強項,也是全球半數約30億人口的主食。經歷過這場考驗,一方面印證了樸實的泰國農家默默耕耘對人類社會的貢獻;另一方面也襯托出泰國主流產業在國際上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相對的也是經濟發展的1項責任。目前糧食危機還沒有過去,但挑戰與機會並存,政府與民間宜借力使力,做一番全盤檢討與規劃。尤其是地球人口繼續增加,全世界糧食供應成長卻日漸緩慢,儲備存糧也告大量動用。雖然羅馬糧食大會對農業發展多有陳述,但憑經驗評估,真正達到目的的機率不大。泰國要立刻把振興農業的計畫列為最優先,漸告消失的農業考察機制應速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