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國民教育的缺失做充分補足
2008-06-18 03:00:59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馬來西亞教育部次長拉沙里日前告訴大馬國家通訊社說,全國9,806所學校到2010年原訂「4年教育發展計畫」屆滿時,將悉數獲得供水供電。設在僻遠農業地區約30%尚無水電基本設備的學校,保證可如期解決問題,縮短都市與農村學校硬體設施的差距。在目前舉世承受油、糧價格飆漲,經濟金融動盪不安壓力的時際,大馬教育當局對於教育設施願有話直說,並提出及時補足缺口的允諾,甚足令人側目。本來教育是百年大計,到21世紀來臨,國際各項競爭劇烈。1國的國民教育設施中,還有水、電全無的學校,如何能培育現代化人力資源。因此大馬當局能排除萬難, 將全力改善學校軟硬體設施列為施政優先,完成力爭上游的準備,值得周邊各鄰國效法。
國民教育是培育國力的重要指標,有健全的教育體系,才能進入現代電子時代,這是當今人類社會的共識,也是政府無所旁貸的責任。按照聯合國所制定的「千禧年發展目標」所列舉8點共同願景。實現全球初等教育就是其中之1,也是消弭貧窮饑餓的基本條件。這項於上世紀末由國際有心人奔走呼號所完成,並由聯合國192個成員國一致認同的文件。雖然並沒有一定約束力 ,離原訂目標日期2015年也還有數年。但若離共同目標的起碼水準太遠、或以聊備一格來虛應故事,該不是件光采的事。在朝國際共同願景進發的過程中,相關人士宜不斷檢討,繼續求改進,才能營造進步的動力。
根據「馬來西亞友誼暨貿易中心」去(2007)年所提供的1項資料,大馬朝野對於營造優質教育,是有一番雄心壯志的。該名為「馬來西亞:優質教育中心」的資料,陳明在以往10年馬來西亞的國際教育領域,有相當可觀的成長,馬來西亞正快速成為區域內優質教育中心。目前有約5萬外籍學生在大馬就讀,預計到2010年將迎來約10萬外籍學生,這番榮景,著實令人多有期待。當然,優質教育不能只是「一枝獨秀」,教育的發展必然是全面的,也特別重視基本教育的。若經檢討教育體系發展尚有缺失,就得努力補救,使優質教育的號召趨於完美。
再說,設在首都吉隆坡的公立學校,基本設施也達到了相當水準,堪與先進國家相比。當地小學生有電子計算機設備,有合於要求的運動場,由這般環境所培育出來的學生,自有「贏在起跑點」的條件,晉入菁英行列的機會將更多。但在農業地區的國民小學,若連水電全無,師資也不易覓到,遑論及現代化設施。相對的農村小學的學生成績,就難以和吉隆坡等都市孩子相比,可能世世代代都難以出人頭地。教育當局和各方有心人,應該不願見這般落差永遠存在。所以先從供水供電做起,然後逐步求改善,相信是起碼的、也是卑微的願望了。
近年來,東南亞地區拚經濟蔚然成風,在經貿成長上也的確有相當成就,包括馬來西亞在內,都是一般開發中國家所欽羨的對象。但憑常識也能知道,人力資源是所有發展的根本,缺乏足夠具水準的人才,縱有進步也有其限度。以往為拚經濟,施政的優先順序會酌有調整,教育雖然重要,但卻不易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朝後段挪動也乏抗議的聲音,所以得過且過。到認真、深入檢討,才感到若有憾焉,目前連非洲肯亞的兒童都知道要揮落貧窮,非受良好教育不可了。大馬各界對教育落差,焉可無動於衷,該做的、該補的、行動要及時才是。
同樣的,泰國是東南亞國家中的「前段班」,對教育也曾相當關注,但培育人才畢竟沒有止境。根據國際的共識、本身經貿的發展,自然就更不能停止為教育盡心力。
國民教育是培育國力的重要指標,有健全的教育體系,才能進入現代電子時代,這是當今人類社會的共識,也是政府無所旁貸的責任。按照聯合國所制定的「千禧年發展目標」所列舉8點共同願景。實現全球初等教育就是其中之1,也是消弭貧窮饑餓的基本條件。這項於上世紀末由國際有心人奔走呼號所完成,並由聯合國192個成員國一致認同的文件。雖然並沒有一定約束力 ,離原訂目標日期2015年也還有數年。但若離共同目標的起碼水準太遠、或以聊備一格來虛應故事,該不是件光采的事。在朝國際共同願景進發的過程中,相關人士宜不斷檢討,繼續求改進,才能營造進步的動力。
根據「馬來西亞友誼暨貿易中心」去(2007)年所提供的1項資料,大馬朝野對於營造優質教育,是有一番雄心壯志的。該名為「馬來西亞:優質教育中心」的資料,陳明在以往10年馬來西亞的國際教育領域,有相當可觀的成長,馬來西亞正快速成為區域內優質教育中心。目前有約5萬外籍學生在大馬就讀,預計到2010年將迎來約10萬外籍學生,這番榮景,著實令人多有期待。當然,優質教育不能只是「一枝獨秀」,教育的發展必然是全面的,也特別重視基本教育的。若經檢討教育體系發展尚有缺失,就得努力補救,使優質教育的號召趨於完美。
再說,設在首都吉隆坡的公立學校,基本設施也達到了相當水準,堪與先進國家相比。當地小學生有電子計算機設備,有合於要求的運動場,由這般環境所培育出來的學生,自有「贏在起跑點」的條件,晉入菁英行列的機會將更多。但在農業地區的國民小學,若連水電全無,師資也不易覓到,遑論及現代化設施。相對的農村小學的學生成績,就難以和吉隆坡等都市孩子相比,可能世世代代都難以出人頭地。教育當局和各方有心人,應該不願見這般落差永遠存在。所以先從供水供電做起,然後逐步求改善,相信是起碼的、也是卑微的願望了。
近年來,東南亞地區拚經濟蔚然成風,在經貿成長上也的確有相當成就,包括馬來西亞在內,都是一般開發中國家所欽羨的對象。但憑常識也能知道,人力資源是所有發展的根本,缺乏足夠具水準的人才,縱有進步也有其限度。以往為拚經濟,施政的優先順序會酌有調整,教育雖然重要,但卻不易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朝後段挪動也乏抗議的聲音,所以得過且過。到認真、深入檢討,才感到若有憾焉,目前連非洲肯亞的兒童都知道要揮落貧窮,非受良好教育不可了。大馬各界對教育落差,焉可無動於衷,該做的、該補的、行動要及時才是。
同樣的,泰國是東南亞國家中的「前段班」,對教育也曾相當關注,但培育人才畢竟沒有止境。根據國際的共識、本身經貿的發展,自然就更不能停止為教育盡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