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對美新策略:大採購加綠色結盟

2008-06-21 04:51:54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中美第4次戰略經濟對話,雖然是延續慣例,但卻是1次非常時期中的對話,充滿了精彩,也充滿了懸疑。從制度上來看,這樣的戰略經濟對話是由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和美國總統布希倡導建立的,3年中進行了4次對話,可謂機制功能很強,頻率很密,效果也很不錯。

問題是,布希政權已經接近尾聲,未來怎麼辦?如果是馬侃贏得白宮,「蕭規曹隨」應無疑問,但是,如果是歐巴馬贏得大選,這樣的「布希機制」能否繼續運作,或者是改弦更張,都是未定之數,加上歐巴馬為了贏得大選,正在全力批判中國崛起對美國勞工及製造業的負面影響,大選後遺症的癒合需要時間。因此,這次中美對話可能就是階段性的總結,在年底對話的過渡後,暫時可能落幕,以後是否原樣開張,可謂疑問重重。
 
還有,這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主帥變動很大,去年年底,中共副總理鐵娘子吳儀參加最後1次對話,令中美兩國財經界和媒體都有「伊人已去,良辰美景安在」的感歎,如今,「救火隊長」王岐山領軍,風采可能不如吳儀,但重量也絕不在吳儀之下,倒是美國財長寶森要面臨隨布希而去的大限,在11月大選之後,候任總統出爐,年底的對話,基本上要跛腳,也造成這次對話,大家都卯足勁作最後的拚刺,為未來對話機制能夠延續鋪好底,換句話說,王岐山與寶森目標一致,讓這個機制留下去,這樣,也就好戲連台了。
 
除了機制延續和主帥換人的變化之外,這次戰略對話的主要背景也發生了重要的變化,從美國給予中國1方壓力轉化成雙方在戰略上的彼此幫助與支援。因為美國的經濟形勢因次貸危機的出現而大幅衰弱,再加上人民幣快速升值,導致美國從中國的進口額大幅下降,導致中美因貿易逆差衝突的熱點降溫。

而中國經濟形勢也是不容樂觀,四川大地震的負面影響開始呈現,油價和糧食價格的上升也讓中國物價上漲衝到新高,中國股市不復之前的牛市,使美國的同情度增加,中美兩國,從高度對立,1方強壓,1方抗壓,走向互相同情,尋求合作,走出困境,這就形成兩國戰略合作思考的新方向,也是值得關注的新趨向。
 
當然,北京相當知趣,白宮頂住選舉年的壓力,頂住尤其是來自民主黨候選人要求修理中國的壓力,維持與北京的熱情交往,而布希總統也力排眾議,堅持出席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中國人相信「患難見真情」,投桃報李,用130多億美元的訂單向白宮示好,也減輕雙方貿易逆差的狀況,為布希的中國政策解套,也為新總統上任初期一般都對華強硬的傳統,預先築好防火牆,防止貿易保護主義斷送兩國經貿前途。

有趣的是,以往總是美國要求中國進行金融改革,開放金融市場,如今,美國的金融體制漏洞不小,中國方面也要求美國開放市場,讓中國的銀行進入,以分一杯羹。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次對話中,北京為了改變被動對付美國的壓力,更是主動提出了與美國進行綠色結盟策略,由王岐山出發前在英國金融時報發表長文,提出合作的戰略構想,這對美國當然也是求之不得。布希執政期間,最令歐洲盟國反感的,除了伊拉克戰爭政策之外,就是不承認京都議定書的環保政策。華盛頓的理由是,北京、印度等不參加,排廢協定沒有意義,也不公平,因此要另起爐灶,搞美國版的國際環保條約。

現在北京支持,自然讓美國高興;而對北京來講,排廢已經成為世界第1,後京都議定書時代即將來臨,中國在環保上的壓力將倍增,如果拉著美國作擋箭牌,就不會一下子陷入綠色革命的「包圍」,同時又可以從美國那裡得到環保的資金與技術。

與美國結成綠色聯盟,顯示中國從暗中抗拒美國轉變到借用美國力量走向世界,中國不願意在未來取代美國成為世界強權,因為會遭遇太多的反彈,不挑戰美國的全球地位,才能避免各方的挑剔,這種老二哲學,可能會持續相當長的時間。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