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腸病毒疫情的影響減到最低

2008-06-25 04:02:58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在吉隆坡召開的1項傳染病會議席上,專家醫師們20日向亞洲國家的家庭提出警告,千萬莫輕忽了腸病毒(HFMD)所造成的影響。這項大多發生於10歲以下的幼童、感染後又照顧不周,甚易因併發症而喪生。這是緊接著5月上旬越南政府衛生部於多位孩童罹EV71致死,發布全面防杜腸病毒流傳後另一番警報。今年腸病毒早來,亞洲各國如韓國、中國、日本、新加坡、香港病例不斷攀升。東南亞地區近10年童稚疫情都非同小可,家長們莫再大意了。
 
沙勞越馬來西亞大學是南洋地區腸病毒重症研究中心之1,自2000年起就有計畫監測沙勞越一帶腸病毒的疫情。在當地先後3次病例總數逾1400例高點中,新近潛入的EV71型病毒都是主要病毒株。感染此類病毒的稚童,終有20%晉入併發重症,不僅家庭、病童備受折磨,不幸夭折者比例亦可觀。相關疫情和越南先前所發布的如出一轍,而最令人感到不安的是,腸病毒並無疫苗可施打。高危險群的稚童,自感染的預防、感染後的照顧、遇有重症徵兆者的及早送醫或轉往較大規模就診,全賴父母的警覺和積極的態度,責任是相當重大的。
 
東南亞地處熱帶、亞熱帶,是腸病毒症的溫床,全年都可能出現病例,稍有不慎就攀上區域流行性疾病的高峰。專科醫師的忠告,強調不同腸病毒型別引起的症狀也不太一樣。以近10年在南洋活躍的腸病毒71型為例,這類患者最典型的症狀就是手、足、口病。罹病後身體會出現小水泡,口腔黏膜及舌頭是最主要的出現部位,其次就是軟顎、牙齦跟嘴唇,四肢則是手掌、腳掌、手指跟腳趾。稚童有發病症狀後的7天,是關鍵時刻,家長應特別留意孩子是不是抽筋、肌躍型抽搐、持續嘔吐等重症前兆病徵。相關現象煩瑣細微,不是很容易發現,尤其是腸病毒的病程發展非常快,有時連一般醫師都可能誤判誤診。稚童常出現的發燒、不安、手腳無力、食慾不佳、腹瀉、出疹、咳嗽等症狀。既可能是普通傷風感冒,也可能遮蓋著腸病毒重症,問題棘手也在於此。
 
吉隆坡的傳染病會議,與會的專科醫師對於東南亞地區腸病毒生態改變、71型腸病毒成為主要病原體,已經確認並特別向照顧稚童的父母親們提醒。由於新近形成的傳染病變化甚快,預防疫苗往往追不上進度,禽流感如此,腸病毒也是如此。於是「預防重於治療」這項傳染病學界的金科玉律,又1次被提出來做面對疫情發展的擋箭牌。專科醫師要求家長們,在沒有疫苗可施打的情況未解決之前,必須先學習如何降低稚童遭感染的風險,才是有效的自保之道。所以大家對於稚童避免與病童接觸、避免在腸病毒流行期間出入較多兒童群聚場所、養成外出返家立即洗手更衣等良好衛生習慣、便成了自保的重要信條。對於飛沫和接觸等腸病毒的主要傳染途徑,務必時時設防,處處小心。
 
從越南總理對衛生部門的耳提面命,到吉隆坡傳染病會議接踵召開,東南亞地區各界應該能感受得到腸病毒疫情,絕非泛泛。所有出自行政當局、專科醫師的預警,也不僅是徒亂人意的大聲疾呼而已。這項荼毒稚童的嚴重傳染病,對孩提身心固然影響深長,對社會付出的代價又何嘗輕鬆。若果從維護形象的角度看,不時出現傳染病疫情的環境,多半是公共衛生程度低下的地方。前述種種,諒不是在力爭上游中的東南亞國家所願意接受的標籤,尤其是近年經濟發展有了表現,更不宜老用開發中國家做保護傘。因此,在此腸病毒疫情正朝上攀升的時際,包括泰國在內的東盟各國從政府、社會、家庭以至於個人,要秉「危機就是轉機」的原則,認識這項傳染病,以自保抵抗惡疾,改善環境,把可能造成的打擊減到最低。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