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的語言和感覺
2008-07-02 03:46:54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北京國台辦主任王毅最近表示,大陸不接受台灣正式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HO),但會設法構建1個新的框架,以便台灣在爆發禽流感或其他疫情時可以利用世界衛生組織的國際網路,與世界各國共享資訊。由於「不接受」的負面語,加上僅及資訊共享,消息傳出後,民進黨即直指馬英九政府提出的外交休兵,並沒有換來對岸善意回應;3年前的連胡公報要給台灣適當的國際空間的承諾,以及優先討論台灣參加WHO的問題,也只是一紙謊言。稍後雖有國台辦發言人的澄清,但已落入後手。
但就資訊共享以取代參與國際組織而論,王毅對兩岸事務似未能充分掌握,更未掌握到兩岸當前的爭執點何在,特別是台灣人民因無法參與國際組織而致心情長期受挫的感覺,以及連帶出現認同失落。而這正是國台辦最近才公開宣稱的「關於台灣同胞參與國際活動的問題,我們瞭解台灣同胞在這個問題上的感受」。且媒體傳播,瞬息千里,愈是敏感話題愈具傳播效應。準此而論,王毅的「不接受」話語輾轉傳到台灣,立即引發爭論,自在意料之中。可謂失言。
民進黨拿連胡公報中「恢復兩岸協商之後,討論台灣民眾關心的參與國際活動的問題,包括優先討論參與世界衛生組織活動的問題。雙方共同努力,創造條件,逐步尋求最終解決辦法」。簡化為「優先討論台灣參加WHO的問題。」再者,在1個中國的原則下,不論「1中各表」如何表述,在主權仍有爭議且兩岸和平協議尚未取得的情況下,期待兩岸當局跨越既有障礙先期解決台灣參與國際社會的問題,似乎也是強人所難。
的確,馬英九主張擱置主權爭議,當然希望能因此讓台灣取得更大的國際空間。然而在「1個中國」的原則下,這只能是兩岸共享1個中國的主權,而非各擁主權。正因為兩岸皆存善意,願意就此擱置主權爭議,所以才可能有外交休兵。所謂外交休兵的定義為何,相信還有待權衝,也不必排除可能另生爭執。但就目前態勢觀察,外交休兵無非就是兩岸互為承諾揚棄金援外交,不再以金援作為擴充邦交國的手段。
台灣重返聯合國或享有身分加入國際組織,既是台灣人民的感覺,也是台灣領導人甚至兩岸當局都無法忽視的重大問題。為面對台灣人民,總要有一圓滿的說法,或在過渡階段至少有一滿足台灣人民「感覺」的安排。然而難題也就在這裡,不論就國際法而言,要讓台灣參與國際組織非僅找不到適切的案例,而兩岸當局又不可能在涉及主權問題上退讓,北京對法理台獨懷有戒懼固不待言;台灣既已民主化,且已兩度轉移政權,又如何在相關議題上妥協。這應是考驗兩岸領導人智慧的最大挑戰。
是以兩岸當局在此一風波上當有警惕,切忌隨意發言,更要能善於掌握台灣人民的感覺,連胡公報對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的具體途徑是:經由「雙方共同努力,創造條件,逐步尋求最終解決辦法」。兩岸當前的努力何在?又創造了什麼條件?目前只看到兩岸當局已就經貿議題有所進展;台灣當局既有「以適當名義參與國際組織」的提法,又有奧運會模式的「中華台北」,這應是可以努力的方向。
從王毅的失言和國台辦的事後澄清觀察,此一風波或可就此打住,但相關的話題和爭議依然存在;破除障礙或得先從改善氛圍和觀感入手;而爭取台灣民心當先爭取台灣人民的感覺,而且要能落實在領導人的語言上。
但就資訊共享以取代參與國際組織而論,王毅對兩岸事務似未能充分掌握,更未掌握到兩岸當前的爭執點何在,特別是台灣人民因無法參與國際組織而致心情長期受挫的感覺,以及連帶出現認同失落。而這正是國台辦最近才公開宣稱的「關於台灣同胞參與國際活動的問題,我們瞭解台灣同胞在這個問題上的感受」。且媒體傳播,瞬息千里,愈是敏感話題愈具傳播效應。準此而論,王毅的「不接受」話語輾轉傳到台灣,立即引發爭論,自在意料之中。可謂失言。
民進黨拿連胡公報中「恢復兩岸協商之後,討論台灣民眾關心的參與國際活動的問題,包括優先討論參與世界衛生組織活動的問題。雙方共同努力,創造條件,逐步尋求最終解決辦法」。簡化為「優先討論台灣參加WHO的問題。」再者,在1個中國的原則下,不論「1中各表」如何表述,在主權仍有爭議且兩岸和平協議尚未取得的情況下,期待兩岸當局跨越既有障礙先期解決台灣參與國際社會的問題,似乎也是強人所難。
的確,馬英九主張擱置主權爭議,當然希望能因此讓台灣取得更大的國際空間。然而在「1個中國」的原則下,這只能是兩岸共享1個中國的主權,而非各擁主權。正因為兩岸皆存善意,願意就此擱置主權爭議,所以才可能有外交休兵。所謂外交休兵的定義為何,相信還有待權衝,也不必排除可能另生爭執。但就目前態勢觀察,外交休兵無非就是兩岸互為承諾揚棄金援外交,不再以金援作為擴充邦交國的手段。
台灣重返聯合國或享有身分加入國際組織,既是台灣人民的感覺,也是台灣領導人甚至兩岸當局都無法忽視的重大問題。為面對台灣人民,總要有一圓滿的說法,或在過渡階段至少有一滿足台灣人民「感覺」的安排。然而難題也就在這裡,不論就國際法而言,要讓台灣參與國際組織非僅找不到適切的案例,而兩岸當局又不可能在涉及主權問題上退讓,北京對法理台獨懷有戒懼固不待言;台灣既已民主化,且已兩度轉移政權,又如何在相關議題上妥協。這應是考驗兩岸領導人智慧的最大挑戰。
是以兩岸當局在此一風波上當有警惕,切忌隨意發言,更要能善於掌握台灣人民的感覺,連胡公報對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的具體途徑是:經由「雙方共同努力,創造條件,逐步尋求最終解決辦法」。兩岸當前的努力何在?又創造了什麼條件?目前只看到兩岸當局已就經貿議題有所進展;台灣當局既有「以適當名義參與國際組織」的提法,又有奧運會模式的「中華台北」,這應是可以努力的方向。
從王毅的失言和國台辦的事後澄清觀察,此一風波或可就此打住,但相關的話題和爭議依然存在;破除障礙或得先從改善氛圍和觀感入手;而爭取台灣民心當先爭取台灣人民的感覺,而且要能落實在領導人的語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