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喜兩岸「和平發展」新時代來到
2008-07-05 04:03:36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從今2008年7月4日起,海峽兩岸的周末包機啟航,同時中國旅客到台灣觀光也告開放。由海協會會長陳雲林和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所簽署「海峽兩岸關於大陸居民赴台灣旅行協議」、「海峽兩岸包機會談紀要」的落實,預示未來兩岸向和平共榮大道邁進,已經有了好的開始。這項堪稱為兩岸關係空前突破的行動,掃除了各方一度存在的懸疑,從此將在建立互信上開始締造新的關係,是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對兩岸乃至國際間,都會有巨大的影響。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新一屆台灣選舉之後,有關兩岸關係曾有3次重要談話。分別是3月26日和美國總統布希通話時,首次對外談到「一中各表」、4月12日博鰲論壇期間會晤,副總統當選人蕭萬長,提出「四個連續」、及4月29日在北京和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見面,「主張兩岸要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
這些觀點既是兩岸新關係的基礎,並經強調和台方理念相當一致。但外界對於前述和兩岸前途有相當影響的言論觀點,是否能實現,將如何實現,一直有不同的解讀和懸慮。於今兩岸包機啟動,中方旅客赴台觀光終成事實,雖然是兩岸關係一種技術性的突破,但卻是非邁出不可的步伐。今後一步接一步,順利推展,新關係始能建立。所謂「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7月4日真的揭開了兩岸人民共同願景的序幕。
馬英九於5月20日發表就職演說,在3000字的講稿中,對兩岸關係占1/5,被外界解讀成「重中之重」。其中向中國傳達的「善意」,可歸納成8點,那是:盼兩岸能抓住當前難得的歷史機遇,共同開啟和平共榮的歷史新頁,正式提出「不統不獨不武」的理念,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儘早恢復協商。經由講詞與胡錦濤對話,表示對胡觀點的重視與尊重,強調以中華民族智慧之高,台灣與大陸一定可以找到和平共榮之道、代表台灣人民對四川震災的關懷和援助。這番善意與看法,曾為各方在不同場合聽到過大部分,也是大部分人所期待的事情,透過就職演說愈顯得慎重。但在於雙方一直沒有踐履的管道,連起碼的接觸都缺乏,又如何能夠出現實質進展。
這次兩岸包機和大陸人民赴台觀光兩項協議的實現,是數10年來未曾有的事情,將之視為是突破隔空對談的尖兵,應無不可。今後雙方難免會發生若干問題,但已商妥處理方式,以坐下來談解決,整個大方向就不致多有疑猜了。
兩岸關係因相關協議實現而解凍,也預示著未來雙方在經濟合作空間上更為寬闊,台灣的國際空間也將得到逐步調整。過去10餘年,台灣執政者對全球化發展認識不足,推行鎖國政策的結果變成畫地為牢,更刻意輕忽中國經濟實力對全球的影響力。於今馬英九團隊終於踏出正確的腳步,順世界潮流而為,給台灣融入亞洲經濟一體化趨勢開了門窗。將來兩岸經濟合作遠景不會只限於班機直航和陸客赴台。其他如金融合作、陸資到台灣投資、技術交流合作、關稅協議、文教產業互補、農業投資合作等,都可循序漸進,不斷擴大規模。兩岸果能和平共榮,以往東南亞國家和台灣交往的避諱和顧忌,自然隨之緩解,經貿交流趨於活絡,有如水到渠成。
馬英九曾表示,堅信兩岸問題最終解決的關鍵,不在於主權的爭議,而在生活方式與核心價值。只要雙方能向「和平發展」、「和平共榮」大道邁進,過程中的若干小節,不要再介意。經過20、30,甚至50年「和平相處」。兩岸人民生活、核心價值都趨於相近,兩岸融合並非不可能。果爾,「行遠自邇、登高自卑」,由兩項協議終告排除困難,付諸實施開始,兩岸關係新時代真的來臨了。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新一屆台灣選舉之後,有關兩岸關係曾有3次重要談話。分別是3月26日和美國總統布希通話時,首次對外談到「一中各表」、4月12日博鰲論壇期間會晤,副總統當選人蕭萬長,提出「四個連續」、及4月29日在北京和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見面,「主張兩岸要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
這些觀點既是兩岸新關係的基礎,並經強調和台方理念相當一致。但外界對於前述和兩岸前途有相當影響的言論觀點,是否能實現,將如何實現,一直有不同的解讀和懸慮。於今兩岸包機啟動,中方旅客赴台觀光終成事實,雖然是兩岸關係一種技術性的突破,但卻是非邁出不可的步伐。今後一步接一步,順利推展,新關係始能建立。所謂「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7月4日真的揭開了兩岸人民共同願景的序幕。
馬英九於5月20日發表就職演說,在3000字的講稿中,對兩岸關係占1/5,被外界解讀成「重中之重」。其中向中國傳達的「善意」,可歸納成8點,那是:盼兩岸能抓住當前難得的歷史機遇,共同開啟和平共榮的歷史新頁,正式提出「不統不獨不武」的理念,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儘早恢復協商。經由講詞與胡錦濤對話,表示對胡觀點的重視與尊重,強調以中華民族智慧之高,台灣與大陸一定可以找到和平共榮之道、代表台灣人民對四川震災的關懷和援助。這番善意與看法,曾為各方在不同場合聽到過大部分,也是大部分人所期待的事情,透過就職演說愈顯得慎重。但在於雙方一直沒有踐履的管道,連起碼的接觸都缺乏,又如何能夠出現實質進展。
這次兩岸包機和大陸人民赴台觀光兩項協議的實現,是數10年來未曾有的事情,將之視為是突破隔空對談的尖兵,應無不可。今後雙方難免會發生若干問題,但已商妥處理方式,以坐下來談解決,整個大方向就不致多有疑猜了。
兩岸關係因相關協議實現而解凍,也預示著未來雙方在經濟合作空間上更為寬闊,台灣的國際空間也將得到逐步調整。過去10餘年,台灣執政者對全球化發展認識不足,推行鎖國政策的結果變成畫地為牢,更刻意輕忽中國經濟實力對全球的影響力。於今馬英九團隊終於踏出正確的腳步,順世界潮流而為,給台灣融入亞洲經濟一體化趨勢開了門窗。將來兩岸經濟合作遠景不會只限於班機直航和陸客赴台。其他如金融合作、陸資到台灣投資、技術交流合作、關稅協議、文教產業互補、農業投資合作等,都可循序漸進,不斷擴大規模。兩岸果能和平共榮,以往東南亞國家和台灣交往的避諱和顧忌,自然隨之緩解,經貿交流趨於活絡,有如水到渠成。
馬英九曾表示,堅信兩岸問題最終解決的關鍵,不在於主權的爭議,而在生活方式與核心價值。只要雙方能向「和平發展」、「和平共榮」大道邁進,過程中的若干小節,不要再介意。經過20、30,甚至50年「和平相處」。兩岸人民生活、核心價值都趨於相近,兩岸融合並非不可能。果爾,「行遠自邇、登高自卑」,由兩項協議終告排除困難,付諸實施開始,兩岸關係新時代真的來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