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次石油危機是不是會發生?
2008-07-15 03:15:30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國際原油價格會不會飆至每桶250美元?這是最近以來對油價預測準確度最高的美國投資銀行高盛所作的預言。實際上,油價曾突破每桶150美元,直逼200美元關卡後又有回跌現象,下1步會不會再創新高紀錄?或者如上周以來出現令市場稍微樂觀的發展,則尚待後續的觀察。
20世紀70年代初的1973年爆發第1次石油危機,隨之又在1979年有所謂第2次石油危機的發生。那麼,目前原油價格如此的飆漲,是不是有第3次石油危機發生的可能?
其實,對未來油價的展望或國際油市的預測,可以從短期或長期兩個角度來看。短期以3-6個月或1年內的油價與油市作為討論對象;長期則以1年以上的市況作為討論。就短期言,如今正好走到1個十字路口。在油價破每桶150美元的關卡後,供給面的情況並沒有太明顯的變化,但在需求面卻開始有較明顯的轉變。這是觀察未來油價的關鍵。
供給方面主要是產油國,尤其是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的產量,是全球關注的焦點。最近1次的產油國會議,雖然有部分鴿派產油國(如沙烏地阿拉伯)提到要增產,但實際成效還看不大出來。再加上以色列可能對伊朗動武的傳聞,把供給面的正面消息幾乎掩蓋過去,才有油價向200美元挺進的發展。
當然,供給面因素還會與美元匯率息息相關,因為國際石油市場交易仍以美元為主要計價貨幣,如果美元持續看貶,產油國為了維持油元收入,就可能聽任油價再往上調整;反之,若能以布希總統在日本北海道所宣示的欲捍衛強勢美元的政策方向發展,那麼以美元計價的油元價格即可能回軟。
我們認為,影響短期國際石油價格的主要因素,慢慢會由供給面轉向需求面。為什麼?因為在多數進口石油國家,或少數自產石油的國家如馬來西亞,他們的政府都體會到國際原油價格確實已達相當水準,過去靠補貼來壓抑國內油品價格的政策已紛紛轉向,而改採隨國際價格浮動調整的機制。
雖然,油價的需求彈性很低,亦即價格必須有相當幅度調高才會在需求量上降低,但反映國際石油成本的國內定價策略終究能夠發揮節約能源的效果,全世界的原油需求量已經而且預期將繼續縮減。這也是短期國際油價可望回跌的基本面因素。一旦市場的供需預測出現如此轉變,則在期貨市場上會以更快的速度反應,這是短期內可能不會使國際石油價格繼續惡化,而得以獲得控制的樂觀的一面。
至於,長期的展望如何?這是1個更具爭議的問題。一直以來,即有樂觀、悲觀兩派的意見。悲觀論者認為,主要產油國早在70年代或80年代,其石油產量已先後達到產量的頂峰,這就是著名的「石油頂峰」(oil peak)或者稱之為「哈伯特頂峰」(Hubbert’s peak)。這說明新油田的發現、開採、及生產其實是相當有限,同時替代能源的使用也有其極限,這是悲觀的看法。但另1派認為石油蘊藏仍有新發現的可能,最近的說法是北極冰山下可能有豐富蘊藏。不論如何,能源的供給是不是真的有極限,在技術上也許可以樂觀,但在使用態度上卻應該以審慎、珍惜的保守心態看待。
所以,不論石油長期發展如何,短期油價的上漲幅度若以上世紀石油危機的標準來對照,早已是很明顯的危機了。之所以沒有聽到危機的說法,也可以看得出來世界因應油價上漲的能力是提高了,同時,短期各國國內油價的調整亦已發揮抑制國際油價的功效,期盼國際原油價格能夠稍事緩和,不再對全球經濟帶來進一步的壓力。但是,已經相對維持在高水準的油價,應該會繼續發揮節約能源的誘因機制。果若如此,那麼這次的危機或可軟著陸。
20世紀70年代初的1973年爆發第1次石油危機,隨之又在1979年有所謂第2次石油危機的發生。那麼,目前原油價格如此的飆漲,是不是有第3次石油危機發生的可能?
其實,對未來油價的展望或國際油市的預測,可以從短期或長期兩個角度來看。短期以3-6個月或1年內的油價與油市作為討論對象;長期則以1年以上的市況作為討論。就短期言,如今正好走到1個十字路口。在油價破每桶150美元的關卡後,供給面的情況並沒有太明顯的變化,但在需求面卻開始有較明顯的轉變。這是觀察未來油價的關鍵。
供給方面主要是產油國,尤其是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的產量,是全球關注的焦點。最近1次的產油國會議,雖然有部分鴿派產油國(如沙烏地阿拉伯)提到要增產,但實際成效還看不大出來。再加上以色列可能對伊朗動武的傳聞,把供給面的正面消息幾乎掩蓋過去,才有油價向200美元挺進的發展。
當然,供給面因素還會與美元匯率息息相關,因為國際石油市場交易仍以美元為主要計價貨幣,如果美元持續看貶,產油國為了維持油元收入,就可能聽任油價再往上調整;反之,若能以布希總統在日本北海道所宣示的欲捍衛強勢美元的政策方向發展,那麼以美元計價的油元價格即可能回軟。
我們認為,影響短期國際石油價格的主要因素,慢慢會由供給面轉向需求面。為什麼?因為在多數進口石油國家,或少數自產石油的國家如馬來西亞,他們的政府都體會到國際原油價格確實已達相當水準,過去靠補貼來壓抑國內油品價格的政策已紛紛轉向,而改採隨國際價格浮動調整的機制。
雖然,油價的需求彈性很低,亦即價格必須有相當幅度調高才會在需求量上降低,但反映國際石油成本的國內定價策略終究能夠發揮節約能源的效果,全世界的原油需求量已經而且預期將繼續縮減。這也是短期國際油價可望回跌的基本面因素。一旦市場的供需預測出現如此轉變,則在期貨市場上會以更快的速度反應,這是短期內可能不會使國際石油價格繼續惡化,而得以獲得控制的樂觀的一面。
至於,長期的展望如何?這是1個更具爭議的問題。一直以來,即有樂觀、悲觀兩派的意見。悲觀論者認為,主要產油國早在70年代或80年代,其石油產量已先後達到產量的頂峰,這就是著名的「石油頂峰」(oil peak)或者稱之為「哈伯特頂峰」(Hubbert’s peak)。這說明新油田的發現、開採、及生產其實是相當有限,同時替代能源的使用也有其極限,這是悲觀的看法。但另1派認為石油蘊藏仍有新發現的可能,最近的說法是北極冰山下可能有豐富蘊藏。不論如何,能源的供給是不是真的有極限,在技術上也許可以樂觀,但在使用態度上卻應該以審慎、珍惜的保守心態看待。
所以,不論石油長期發展如何,短期油價的上漲幅度若以上世紀石油危機的標準來對照,早已是很明顯的危機了。之所以沒有聽到危機的說法,也可以看得出來世界因應油價上漲的能力是提高了,同時,短期各國國內油價的調整亦已發揮抑制國際油價的功效,期盼國際原油價格能夠稍事緩和,不再對全球經濟帶來進一步的壓力。但是,已經相對維持在高水準的油價,應該會繼續發揮節約能源的誘因機制。果若如此,那麼這次的危機或可軟著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