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對美軍購生變當有新思維
2008-07-16 08:25:53 作者:cougar6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台灣自馬英九總統上任以來,即傳出美國對台軍售喊停的消息,究竟是台灣當局主動,還是美國方面另有盤算,加上耳語不斷,不能不令人質疑,必有其他內幕。馬英九面對記者詢問,更似在狀況外,除強調軍購意向不變外,並表示已向國安會祕書長蘇起確認,並沒有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哈德利來電要求不要多言的關切。此舉似在澄清,卻更顯詭譎多變。
美國基於「台灣關係法」,原有提供台灣防禦性武器的承諾。單從此一承諾觀察,台灣是美國的負擔。但論實質,美國軍工企業的利益,即賴美國此類承諾而有海外訂單,對台軍售不過其中一環。且由於這是賣方市場,台灣軍購單價相對國際報價則是不合理地偏高,這不但是美國軍工企業的利藪,台灣甚至成為美國推銷過時軍備的對象,硬性推銷紀德艦給台灣就是顯例。
這種不對稱的軍售關係所顯現的權力格局,類似台灣特種行業推銷高單價的劣質高山茶,擺明了就是收取保護費。有些店家為息事寧人默默承受,有些店家不接受,往往會受到騷擾。若非有強大壓力介入,少有已成交就等收費者會忽然喊停不賣了。此等比喻雖屬不倫,但就「保護費」的收取論,還頗有神似之處。
排除來自媒體報導的耳語,單看美國在台商會會長韓儒伯的公開發言,即可了然對台軍售在美國內部即有極大爭議,馬英九1句話「我們也很為難」,更道盡其中大有文章。如果美國國防部代表軍工企業利益力主強化對台軍售,那麼美國國務卿賴斯和美國駐北京大使雷德就是反對派。兩相爭執不下,耳語自然到處流竄。
韓儒伯明確指稱,所以會在布希任期內凍結對台軍售,主要是賴斯考量到北京奧運和北韓非核化的6邊會談在即,不願因此開罪北京。意指只要奧運和6邊會談告一段落,對台軍售即可解涷;間接說明美方不如外傳以此勒逼台灣不能和北京走得太近。但問題果然如此簡單,屆時不會再生變化?或這也僅是停止對台軍售作業的說詞而已?
在相關耳語和公開陳述當中,其所呈現的主題和思維形態為何?美國對台軍售的前提是保護台灣安全,而台灣的安全顧慮主要來自對岸,至少兩岸在未取得和平協議前,敵意仍存。是以對台軍售的質與量都取決於如何防禦對岸攻擊。這在李登輝和陳水扁執政階段,彼輩或可視為當然。蓋當時台獨氛圍高漲,兩岸危機接踵而來,且屢傳箭在弦上,幾有不可收拾者。
馬英九既揭示未來兩岸當謀和平發展,且聲明不統不獨不武者,就是要成為和平的製造者而非麻煩製造者。兩岸達成「周末包機」的迂迴直航,可謂已實踐兩岸實質3通,若此一發展方向不變,就算還有層出不窮的曲折,兩岸走向應可邁向坦途,又何有不虞之變?形勢既變,台灣軍購思維豈有不變之理。
過去20年台灣內耗、外耗於台獨意識的宣揚,美國右派更為之媒孽,其欲以台獨試探北京底線者,不惜以台灣為犧牲者再三再四。並以台灣軍購的額度以為台灣向美輸誠的計較。而今台灣主流民意顯已拒絕台獨選項,拒絕兩岸再有飛彈危機。對美軍購無論如何都應有新的思考,進而移轉此一天文數字的預算,用於台灣經濟建設才是正途。
美國對台軍售出現變數者,其實是如實地反映出中、美、台3邊互動,因國民黨重掌政權出現了新形勢,台灣沿襲已久的對美軍購,自然不可能再如同過去一般。是以台灣對美軍購不論出現什麼耳語,或還有什麼內幕,台灣當局所當考量者,不是焦慮軍購是否停頓,而當著重於兩岸關係的開拓,應以解除兩岸敵意,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以為新的著力點。
美國基於「台灣關係法」,原有提供台灣防禦性武器的承諾。單從此一承諾觀察,台灣是美國的負擔。但論實質,美國軍工企業的利益,即賴美國此類承諾而有海外訂單,對台軍售不過其中一環。且由於這是賣方市場,台灣軍購單價相對國際報價則是不合理地偏高,這不但是美國軍工企業的利藪,台灣甚至成為美國推銷過時軍備的對象,硬性推銷紀德艦給台灣就是顯例。
這種不對稱的軍售關係所顯現的權力格局,類似台灣特種行業推銷高單價的劣質高山茶,擺明了就是收取保護費。有些店家為息事寧人默默承受,有些店家不接受,往往會受到騷擾。若非有強大壓力介入,少有已成交就等收費者會忽然喊停不賣了。此等比喻雖屬不倫,但就「保護費」的收取論,還頗有神似之處。
排除來自媒體報導的耳語,單看美國在台商會會長韓儒伯的公開發言,即可了然對台軍售在美國內部即有極大爭議,馬英九1句話「我們也很為難」,更道盡其中大有文章。如果美國國防部代表軍工企業利益力主強化對台軍售,那麼美國國務卿賴斯和美國駐北京大使雷德就是反對派。兩相爭執不下,耳語自然到處流竄。
韓儒伯明確指稱,所以會在布希任期內凍結對台軍售,主要是賴斯考量到北京奧運和北韓非核化的6邊會談在即,不願因此開罪北京。意指只要奧運和6邊會談告一段落,對台軍售即可解涷;間接說明美方不如外傳以此勒逼台灣不能和北京走得太近。但問題果然如此簡單,屆時不會再生變化?或這也僅是停止對台軍售作業的說詞而已?
在相關耳語和公開陳述當中,其所呈現的主題和思維形態為何?美國對台軍售的前提是保護台灣安全,而台灣的安全顧慮主要來自對岸,至少兩岸在未取得和平協議前,敵意仍存。是以對台軍售的質與量都取決於如何防禦對岸攻擊。這在李登輝和陳水扁執政階段,彼輩或可視為當然。蓋當時台獨氛圍高漲,兩岸危機接踵而來,且屢傳箭在弦上,幾有不可收拾者。
馬英九既揭示未來兩岸當謀和平發展,且聲明不統不獨不武者,就是要成為和平的製造者而非麻煩製造者。兩岸達成「周末包機」的迂迴直航,可謂已實踐兩岸實質3通,若此一發展方向不變,就算還有層出不窮的曲折,兩岸走向應可邁向坦途,又何有不虞之變?形勢既變,台灣軍購思維豈有不變之理。
過去20年台灣內耗、外耗於台獨意識的宣揚,美國右派更為之媒孽,其欲以台獨試探北京底線者,不惜以台灣為犧牲者再三再四。並以台灣軍購的額度以為台灣向美輸誠的計較。而今台灣主流民意顯已拒絕台獨選項,拒絕兩岸再有飛彈危機。對美軍購無論如何都應有新的思考,進而移轉此一天文數字的預算,用於台灣經濟建設才是正途。
美國對台軍售出現變數者,其實是如實地反映出中、美、台3邊互動,因國民黨重掌政權出現了新形勢,台灣沿襲已久的對美軍購,自然不可能再如同過去一般。是以台灣對美軍購不論出現什麼耳語,或還有什麼內幕,台灣當局所當考量者,不是焦慮軍購是否停頓,而當著重於兩岸關係的開拓,應以解除兩岸敵意,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以為新的著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