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農糧事業進入現代化此當其時

2008-07-21 02:29:12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經歷過一陣強烈糧食供需問題震撼後,國際稻米市場漸趨於沉寂,糧價也從高峰下滑。但是各方人士都能體會到,眼前農糧「外馳內張」的現象,卻是醞釀另一波供需震撼的徵兆。聯合國農糧組織根據可靠的調查報告,未來10年期間將是世界糧食供需壓力最沉重的一段日子,有待於相關各方面妥慎因應。泰國是世界稻米輸出首屈一指的大國,對於糧食供應承擔著一定程度的責任。當此間歇階段,正是理性籌謀國家農糧政策的最佳時機,政府和民間都宜朝建立一套妥善方案而克盡全力,既為盡稻米供應大國的一分責任,也為長遠默默耕耘的農家生計奠立可靠的基礎。
 
糧食危機對於全世界可能帶來的威脅,並不亞於全球暖化或石油危機。糧價上揚除了直接造成通貨膨脹和饑餓問題之外,還可能帶來其他隱憂。包括社會階級衝突和各國保護主義興起,對於經濟發展將是一大威脅。尤其是糧食危機對新興國家的威脅大過已開發國家,主因在於全世界新興國家人民食品花費,占生活支出高達30%,遠大於一般已開發國家不到10%的比重。而且新興國家人民所得、財富普遍偏低,糧價上漲對民眾的壓力也越大。泰國是新興國家之1,了解糧價攀升影響的程度,做農業發展政策的基礎,相當重要。
 
從糧食危機浮上檯面以來,國際上受震撼效應也相當明顯,「聯合國糧食暨農業組織」(FAO)6月3-5日在羅馬召開了「世界糧食高階層會」,是重要反應之1。與會的181國代表,曾發表一項內容令人側目的「共同宣言」。大家立誓致力去除貿易障礙,提高農業生產以克服全球糧食危機,並在2015年以前使全球饑民減半。全世界重要國家代表的雄心壯志,在舉世為糧價狂飆弄得皇皇不可終日的時際,多少能發揮一點撫慰人心的作用。但問題在於把話講得太大太滿,能夠踐履的部分其實有限。如貿易障礙的去除錯綜複雜、農業生產不振已歷年所、全球饑民數在10億以上何能短期間內減半。因此,糧食大會開過之後,要解決問題還得靠有責任感、有能力的經濟體。
 
泰國是東南亞地區出產稻穀的大國,當聯合國今年2月警告稻米等穀物全球庫存量降到26年來的低點,全球賴稻米為主食的30億人,內心焉得不慌。泰國每年可出口的稻穀雖可達到950萬公噸,但是莫說供應全球,即使供應亞太地區都嫌不足。所以朝野首要重新思考提振農業生產力的政策,如調整農業支出的配置,籌集更多經費用於實質改善生產力和增加耕種面積。把殊少受到重視的農業研究發展工作,提升到一定的地位,吸引有志於建立現代化農業的學者和菁英,積極投入農業研發行業,勉為優質米穀生產的火車頭。
 
「聯合國亞太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委員會」(UNESCAP)最近提出的一項研究報告,特別指出亞洲貧富差距擴大的主要原因之1,是由落後的農業政策所造成。從1980年代起,亞洲地區的農業勞動生產力的年成長率逐步下滑:1980年代尚有2.5%,1990年代減為2.2%,2000年到2002年只有1%。農業政策偏差,使農產成長停滯甚至滑落,造成農村凋敝,終形成惡性循環。多年前中南半島農業蓬勃的風光,衰退到不堪的地步,令人感慨系之。
 
當然,農業經營是生產事業中超難的領域,尤其是世界經濟全球化之後,農業所受的衝擊更大,供需關係更加尖銳和敏感。就以這次米價震撼期間的情況為列,4月每公噸可賣到1,080美元,到6月下旬每公噸只能賣720美元,落差達33%。這樣的不穩定,告訴泰國朝野,稻穀經營非朝現代化發展不可,舉凡研發、生產、庫存、糧管、氣候、水文、市場,都得納入全面性體系。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