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英九過境外交看外交休兵

2008-07-25 02:41:07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台灣馬英九總統8月中旬將藉出訪中南美洲的機會過境美國;美方同意來回都過境洛杉磯。這當然要比陳水扁最後1趟出訪僅能過境安克拉治強得多,但距陳水扁過境紐約則屬不可同日而語。馬英九當選之初雖明知不可能,還是表露了訪美意願,此次出訪當然更想提高規格,而今僅得過境洛杉磯,這是美國將就北京,還是表達了美國對馬英九的態度?
 
就馬英九個人的領導威望言,此行若能提高規格過境美國,當然有助於提升民意支持度,但若以外交休兵言,馬英九過境美國規格愈高,愈具競爭和挑戰的意味,至少對北京是如此。況且華府對馬英九的過境要求,也不無操作空間,從而形成槓桿作用,並以此為著力點和北京有所交涉,雖然華府一再聲言包括軍售在內的對台事務,不會和北京交涉。
 
馬英九頗強調兩岸外交休兵,但如何休兵?把過境外交放在外交休兵的語境裡,華府和台北之間的互動如何拿捏就很重要,而這又涉及台美之間的關係如何定義。是以馬英九的態度決定了過境規格,美方如何接待,又決定了美國涉入兩岸的程度。馬英九的政治智慧和美國的利害考量,都可藉過境規格看出一些端倪。
 
外交休兵比較可行的方法應指兩岸都停止金援外交。然而,台灣需要的國際空間又如何維繫和擴大?以邦交國的現狀言,台灣的邦交國目前僅得23個小國,既談休兵,還有可能增加嗎?真的不再金援,台灣的邦交國不會減少嗎?馬英九此行不就是為穩住邦交國嗎?金援或正是不二法門,馬英九的政治智慧,可能給出更好的選擇嗎?
 
再如台灣人民相當介意的世界衛生組織,北京已表明不同意讓台灣正式參與,但北京能給台灣什麼名義嗎?還是真的只能通過其他網絡分享訊息,而這又如何可能滿足台灣人民的想望?
 
談外交休兵很容易,但若要兌現,不能沒有一些思想準備。至少要能設定該如何定義,如何操作。馬英九在就職演說中說:「兩岸不論在台灣海峽或國際社會,都應該和解休兵,並在國際組織及活動中相互協助、彼此尊重。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本應各盡所能,齊頭並進,共同貢獻國際社會,而非惡性競爭、虛耗資源。我深信,以世界之大、中華民族智慧之高,台灣與大陸一定可以找到和平共榮之道」。
 
就馬英九的論述可以看到,外交休兵是有思想基礎的,而且要以中華民族為單位來思考的。兩岸人民當然都同屬中華民族,這是兩岸最大也是所能共享的認同空間,是建立兩岸共識面的基礎和起點。
 
然而如何對待主權宣示,以及兩岸兩個「政治體」的實體互動,馬英九沒有給予明確的定義。但若以中華民族論,這是很有認同感的,但如何操作呢?就目前而言,不外乎各自表述。但若要落實「1中原則」,這從來是互斥的,以邦交國論,不存在雙重承認。
 
至於國際組織,但視聯合國的代表權為主軸,兼及其他組織。台灣在亞太經合會、世貿組織和奧運會各有不同名稱,但都不是以國家身分加入,或屬經濟體或屬關稅區。就馬英九上台後的意向觀察,往後台灣加入國際組織的名稱,應即為「中華台北」。但這可能一體適用嗎?這些問題無疑都得經由兩岸長期磨合始能達致,若中間出現什麼曲折,也就更有得拖了。
 
北京學者辛旗最近曾就兩岸外交休兵提出「補償原則」,這是指兩岸共同反台獨,對台灣當局堅持「1中憲法」,大陸應對台灣當局有一補償,並建議兩岸成立和平發展委員會處理。然而北京能給台灣什麼補償?與其談補償不若談兩岸的互補,有互補才有互惠和雙贏,如果能就此達成高度和諧的氛圍,主權由兩岸共享的概念即應由此生成。
 
在兩岸「92共識」形成過程中,台灣方面曾經有一小段敘述很重要,即「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雖均堅持1個中國的原則」,台灣並就此得出「1中各表」的論述。準此,馬英九上台,當「努力謀求國家統一」。準此,過境外交的規格當從「1中原則」來設想,外交休兵當從兩岸來設想。就兩岸形勢論,北京以大事小,不是更需拿捏分寸,更需政治智慧嗎?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