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尚未換人 政策已出現變化
2008-07-27 02:29:19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看最近的報紙,會發現1個很有趣的現象,美國總統尚未換人,但美國外交政策已出現變化;向來強硬的總統布希,已準備採取懷柔政策,與他一向稱為「邪惡軸心」的國家伊朗、北韓會談。而看來急於想實現和平撤軍行動、未來可能當選為美國總統的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歐巴馬,卻似乎反而變得強硬起來,主張增兵阿富汗,認為情況已「危急且急迫」,但強調他主張「16個月分階段撤軍」的政策沒變。
這到底是什麼緣故?先說布希總統,他的好鬥「牛仔性格」是與生俱來的。1個如此性格的人,偏偏他的團隊更是1大堆好戰的鷹派,特別是最大的鷹派頭子是長期擔任國防部長的倫斯斐,這便使布希的好戰政策有進無退,最後終於把布希擠到1個無法動彈的牆角。
幸而倫斯斐在美國民眾對政府政策極度不滿的氣氛下宣布辭職,改由比較溫和的蓋茲出任國防部長,布希周圍的新保守分子減少,引進了一些較務實的官員,國務卿賴斯的影響力隨之提高,她和新國防部長蓋茲都主張通過外交談判解決與敵對國家的分歧,而不是只有動武的1條路可走,美國的對外政策就變得靈活起來。
因此美國派出了國務次卿伯恩斯到日內瓦參加伊朗也出席的核子談判。賴斯說:「美國沒有永遠的敵人,我們早曾明確表示,任何國家都可以改變路線。」但她堅持表示,德黑蘭必須停止製造核子武器原料,才能與美國進行實質談判。
曾任美國駐以色列和埃及大使的沃克說:「總統體認到我們以前的政策已不管用。我們把自己逼到牆角,對重要的事務節節敗退。」布希政府堅持這些外交步驟並不表示政策改變。但一些觀察家認為,面對布希政府即將下台,政府不能不開始注意兩黨和全球的壓力,所以試圖與伊朗和北韓進行高層交談,這些動作雖然只是在測試水溫,無意立刻全面投入,但對美國政策的靈活改變是極具意義的。
有趣的是,當布希表現溫和的時候,歐巴馬卻強硬起來。歐巴馬還不是總統,但也差不多是總統了。他現在所表現的未來政策,即使發生差錯,相信也不會影響他與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馬侃的最後1場選戰。雖然,目前美國民眾懨戰情緒甚高,但這個戰爭爛攤子是布希搞出來的,屆時由歐巴馬來收拾,也不是說變就能變的,總得有個變的步驟,1步1步地做,所以歐巴馬必須表明他的「16個月分階段撤軍」沒有改變,但卻認為必須先增兵阿富汗,因為情勢緊急,若不增兵,使阿富汗局勢安定下來,而只知「16個月分階段撤軍」,其結果反而會給美國及美國的盟邦帶來危害。
那就是說,增兵是為了撤軍,不先在阿富汗增兵安定局勢,而只知從伊拉克撤軍,結果不但得不到和平的效果,還可能造成反效果的打擊。
所以歐巴馬強調「將重心轉至阿富汗,以平息不斷增加的暴力事件,還要將反恐重心放在觀察巴基斯坦境內的活動以及鎖定凱達組織。」
有觀察家認為,歐巴馬這些主張,顯然是在爭取保守派選民以及軍工企業的支持,必然引起民主黨內反戰人士疑慮,如此政策改變是否有助選戰效果,還要進一步觀察。
但無論如何,由這兩位將屆滿與可能當選的美國總統之突然改變其政策言論,可以見到,美國是1個民主國家,即使貴為總統,也不可能是對國家政策1言拍板定調的人,美國的政策該怎麼走,權力始終在人民手裡。總統雖然具有1言定邦的權力,但不能不顧及民意行使權力。由布希之突然變得溫和,歐巴馬之轉變為強硬,可見他們都在揣摩民意,順應民意。可見美國和戰之權仍緊緊掌握在選民之手,任何1位美國總統,都不可能以「1言堂」的姿態,來決定國事。
這到底是什麼緣故?先說布希總統,他的好鬥「牛仔性格」是與生俱來的。1個如此性格的人,偏偏他的團隊更是1大堆好戰的鷹派,特別是最大的鷹派頭子是長期擔任國防部長的倫斯斐,這便使布希的好戰政策有進無退,最後終於把布希擠到1個無法動彈的牆角。
幸而倫斯斐在美國民眾對政府政策極度不滿的氣氛下宣布辭職,改由比較溫和的蓋茲出任國防部長,布希周圍的新保守分子減少,引進了一些較務實的官員,國務卿賴斯的影響力隨之提高,她和新國防部長蓋茲都主張通過外交談判解決與敵對國家的分歧,而不是只有動武的1條路可走,美國的對外政策就變得靈活起來。
因此美國派出了國務次卿伯恩斯到日內瓦參加伊朗也出席的核子談判。賴斯說:「美國沒有永遠的敵人,我們早曾明確表示,任何國家都可以改變路線。」但她堅持表示,德黑蘭必須停止製造核子武器原料,才能與美國進行實質談判。
曾任美國駐以色列和埃及大使的沃克說:「總統體認到我們以前的政策已不管用。我們把自己逼到牆角,對重要的事務節節敗退。」布希政府堅持這些外交步驟並不表示政策改變。但一些觀察家認為,面對布希政府即將下台,政府不能不開始注意兩黨和全球的壓力,所以試圖與伊朗和北韓進行高層交談,這些動作雖然只是在測試水溫,無意立刻全面投入,但對美國政策的靈活改變是極具意義的。
有趣的是,當布希表現溫和的時候,歐巴馬卻強硬起來。歐巴馬還不是總統,但也差不多是總統了。他現在所表現的未來政策,即使發生差錯,相信也不會影響他與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馬侃的最後1場選戰。雖然,目前美國民眾懨戰情緒甚高,但這個戰爭爛攤子是布希搞出來的,屆時由歐巴馬來收拾,也不是說變就能變的,總得有個變的步驟,1步1步地做,所以歐巴馬必須表明他的「16個月分階段撤軍」沒有改變,但卻認為必須先增兵阿富汗,因為情勢緊急,若不增兵,使阿富汗局勢安定下來,而只知「16個月分階段撤軍」,其結果反而會給美國及美國的盟邦帶來危害。
那就是說,增兵是為了撤軍,不先在阿富汗增兵安定局勢,而只知從伊拉克撤軍,結果不但得不到和平的效果,還可能造成反效果的打擊。
所以歐巴馬強調「將重心轉至阿富汗,以平息不斷增加的暴力事件,還要將反恐重心放在觀察巴基斯坦境內的活動以及鎖定凱達組織。」
有觀察家認為,歐巴馬這些主張,顯然是在爭取保守派選民以及軍工企業的支持,必然引起民主黨內反戰人士疑慮,如此政策改變是否有助選戰效果,還要進一步觀察。
但無論如何,由這兩位將屆滿與可能當選的美國總統之突然改變其政策言論,可以見到,美國是1個民主國家,即使貴為總統,也不可能是對國家政策1言拍板定調的人,美國的政策該怎麼走,權力始終在人民手裡。總統雖然具有1言定邦的權力,但不能不顧及民意行使權力。由布希之突然變得溫和,歐巴馬之轉變為強硬,可見他們都在揣摩民意,順應民意。可見美國和戰之權仍緊緊掌握在選民之手,任何1位美國總統,都不可能以「1言堂」的姿態,來決定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