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的撤飛彈與拒胡馬會談話

2008-07-31 02:38:38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馬英九日前表示,台灣在對岸1000多枚飛彈威脅下,兩岸不要說該如何進入和平協議的政治談判,就連發展經貿關係都難。意指台灣不可能接受城下之盟。在此情況下,馬英九也明確否定了馬胡會的必要,指稱當循兩岸兩會既定的對話機制,即通過海基會與海協會的「白手套」商談。這連國共平台的溝通功能都被馬英九給否定了。由於這是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訪問時的表述,馬英九似又不無藉此向美國表態的設想,同時也成了話題製造者。
 
若單純看待馬英九這番表述,兩岸政治關係顯然未因馬英九上台而有多大轉變,最見諸馬英九形色的是兩岸敵意還很深。馬英九呼籲對岸撤飛彈有可能降低敵意嗎?答案應是肯定的,至少可以降低島內因飛彈威脅而發的火氣,也可減少以飛彈入題,破壞兩岸關係發展的攻擊性言論。從訪問內容看,馬英九受訪時極可能還不能充分掌握美方已凍結對台軍售的決定,是以未見馬英九談軍售議題。但若拿飛彈和軍售比觀而論,美國對台停止或凍結軍售,應是馬英九要求對岸撤飛彈更有力的著力點。
 
從撤飛彈的訴求到馬胡會的沒有必要,這說明馬英九正為兩岸關係的開展踩煞車。從就職演說引述胡錦濤的語言,強調雙方理念一致,到現在有批評、有質疑,這是怎麼一回事?是外部壓力讓馬英九不得不有所調整,這股壓力來自島內還是島外?抑或馬英九有求於北京者遭到回絕?
 
美國國務卿賴斯公開宣稱:「美國雖然鼓勵兩岸關係,但也須提醒,美國和台灣也有關係;台灣安全的槓桿與支柱主要是美國,台美之間是1條獨立自主的軸線。」或謂這是美國公開擋住馬英九向對岸傾斜的重要線索。馬英九不能不嚴肅考慮美國的態度。當然,也有跡象顯示,北京似不急於加速兩岸關係的開展,而奧運「中華台北」遭大陸媒體逕自改為「中國台北」,似又讓馬英九很難向島內交代,這也不能說沒有關聯。難道就是這些因素讓馬英九改弦更張嗎?
 
或許問題出在馬英九的民意支持度持續下跌才是癥結,來自華府和北京的外部因素,應只能起到催化的作用。同理,兩岸關係從表象看,軍售和飛彈也只能起催化作用,問題癥結仍在政治考量。美國軍售是為保障台灣安全,對岸飛彈用來打台獨,綠色執政時,這會有直接關聯。藍營執政,無異終結了台獨政權,也重開兩岸兩會的接觸和商談,飛彈和軍售意義都相對減低。如果真如美國軍方所說,兩岸發生衝突的可能非常、非常、非常低,馬英九卻把撤飛彈的話題分量下得很重,豈不落人話柄,質疑這是喊話還是表態?其於兩岸大局,特別是和緩氛圍又有什麼助益?
 
試問,就是因為對岸飛彈猶存,以至於兩岸不可能有和平談判的空間?這只能說是1種說辭而非理據。要害還在於執政者如何看待兩岸關係,如何看待島內政治生態。另1個重要因素則在馬英九如何看待台美關係,美國如何看待馬英九。加總起來還要看馬英九的民意支持度。上任兩個月馬英九跌掉了一半的支持度,這才是警訊。再者,北京若主動撤飛彈,只可能增強北京領導人的聲望,而非馬英九;若經談判撤飛彈並能簽署和平協議,馬英九應可獲益,但馬英九表明在短期內並無此意,甚至連接胡錦濤電話的意願都沒有。CNN主播安潔莉蘿約形容馬英九的談話:「這是我聽過最政治性的談話。」看來不是沒有道理。
 
總之,政治人物的視野和高度,決定他的政治智慧,而非流於製造話題。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