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區域力量防杜各種傳染病
2008-08-02 01:52:51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法新社」雅加達7月29日電,據巴布亞省大教區神職人員透露,在僻遠的巴省爆發霍亂疫情。從4月至今,至少已有172位鄉民因傳染了霍亂病症,引發嚴重上吐下瀉,終而脫水死亡。由於缺乏適當醫治,又不見遏阻傳染病的行動,當地已出現不安現象。這是登革熱流行後接踵而來的另1種急性感染型疾病,東南亞濕熱氣候和生活環境,是孳生霍亂的溫床。相關方面處理霍亂疫情,不僅態度要積極,更要啟動新思維,聯合區域內各國採取相同步驟,盡全力掃除疫癘,塑造東南亞的新形象。
照傳染學文獻的說法,霍亂病毒多孳生於不潔淨的水中,任何地方居民飲用了未經適當處理的水,都可能受到傳染,引起嘔吐和瀉肚。若未能得到妥善治療,包括投藥、注射生理食鹽水,難免於本身免疫力耗盡,脫水而死。因此一般居住所在,應當隨時注意:飲用水源有沒有受到汙染、找出帶霍亂菌的源頭、環境衛生等,居民則要具備起碼的公共衛生常識,和合理的生活習慣。按照一般認知,前述種種,都應是現代生活的最低限度要求,難度也不是很高。東南亞地區氣候雖然顯熱,如果能針對問題,有所作為,防杜霍亂疫情影響居民生活,威脅到身心健康,似可不會有太大困難才是。
但是近年霍亂疫情頻傳,東南亞地區緊接在非洲之後,菲律賓、寮國、越南等地,都曾有霍亂致人於死的紀錄。加上新由教會方面傳出巴布亞省的霍亂造成不安等問題,顯然這項在重大傳染病榜上有名的急性致命病症,已經在區域內潛伏,伺機而動,由不得相關人士持1種事不關己的態度對待。而未經提及有霍亂疫情的地方,也並不是真的沒有發生過霍亂,很可能是霍亂疫情通報體系還沒有建立、或形式上已經設立了這種制度,卻未發揮功能。因此,東南亞聯盟區域內的傳染病通報系統立刻使之有效運作,是聯合防疫的首要之舉。果爾,如有類似在巴布亞偏遠地區出現疫情,就不必經由教區傳播消息,可信度也高許多。
在防杜霍亂疫情擴大問題上,給予外界印象最深刻的案例,是非洲石油富國安哥拉。這個近年因油價飆升而每年坐擁逾168億美金石油收入的地上,卻是霍亂疫情最驚人的所在。當2006年6月疫症達到最高潮時,在短短4個月期間,就有4萬3000人染病,其中逾1600人不幸喪生。這些死於非命的人,全都是居住在貧民窟無清潔飲用水者。1方面是政府有多得花不完的錢,另1方面是要用罐子或洗衣盆向水販購買未處理過、顯受了汙染的河水回家飲用。當權者似乎連淨水與下水道等基本問題都無力替貧民解決。此一事例當然也不可能在東南亞地區出現,但卻為各國政府與民間提供了重要訊息,政府施政的基本建設,切莫輕忽居民需要。而民眾對生存環境的維護和生活習慣的培養,也不可隨便。
由於受地理和氣候條件的影響,東南亞地區向是傳染病孳生的溫床,致命的急性傳染疫情,每年1項接著1項出現。政府機構固然應接不暇,手忙腳亂;各地居民更不免內心惶恐,不知如何是好。近年在區域整合上,已有了若干成就,區域一致行動的具體項目,也告漸漸浮現。團結力量大,用10國的相關資源來對付同項目的問題,無論如何比單打獨鬥強。因此趁著登革熱、霍亂等傳染病疫情接踵在東盟區域出現的時際,就把傳染病列為聯合防杜的試點,邀請聯合國相關機構、世界級的社會福利團體、非政府組織的專業人員前來參與,共襄盛舉。把以往因疫癘不斷而對東南亞卻步的行旅客商吸引來,用提升水準的環境做留客的本鈿,讓南洋「四季是夏、一雨成秋」的特殊氛圍,取代傳染病頻傳的壓力,皆大歡喜。
照傳染學文獻的說法,霍亂病毒多孳生於不潔淨的水中,任何地方居民飲用了未經適當處理的水,都可能受到傳染,引起嘔吐和瀉肚。若未能得到妥善治療,包括投藥、注射生理食鹽水,難免於本身免疫力耗盡,脫水而死。因此一般居住所在,應當隨時注意:飲用水源有沒有受到汙染、找出帶霍亂菌的源頭、環境衛生等,居民則要具備起碼的公共衛生常識,和合理的生活習慣。按照一般認知,前述種種,都應是現代生活的最低限度要求,難度也不是很高。東南亞地區氣候雖然顯熱,如果能針對問題,有所作為,防杜霍亂疫情影響居民生活,威脅到身心健康,似可不會有太大困難才是。
但是近年霍亂疫情頻傳,東南亞地區緊接在非洲之後,菲律賓、寮國、越南等地,都曾有霍亂致人於死的紀錄。加上新由教會方面傳出巴布亞省的霍亂造成不安等問題,顯然這項在重大傳染病榜上有名的急性致命病症,已經在區域內潛伏,伺機而動,由不得相關人士持1種事不關己的態度對待。而未經提及有霍亂疫情的地方,也並不是真的沒有發生過霍亂,很可能是霍亂疫情通報體系還沒有建立、或形式上已經設立了這種制度,卻未發揮功能。因此,東南亞聯盟區域內的傳染病通報系統立刻使之有效運作,是聯合防疫的首要之舉。果爾,如有類似在巴布亞偏遠地區出現疫情,就不必經由教區傳播消息,可信度也高許多。
在防杜霍亂疫情擴大問題上,給予外界印象最深刻的案例,是非洲石油富國安哥拉。這個近年因油價飆升而每年坐擁逾168億美金石油收入的地上,卻是霍亂疫情最驚人的所在。當2006年6月疫症達到最高潮時,在短短4個月期間,就有4萬3000人染病,其中逾1600人不幸喪生。這些死於非命的人,全都是居住在貧民窟無清潔飲用水者。1方面是政府有多得花不完的錢,另1方面是要用罐子或洗衣盆向水販購買未處理過、顯受了汙染的河水回家飲用。當權者似乎連淨水與下水道等基本問題都無力替貧民解決。此一事例當然也不可能在東南亞地區出現,但卻為各國政府與民間提供了重要訊息,政府施政的基本建設,切莫輕忽居民需要。而民眾對生存環境的維護和生活習慣的培養,也不可隨便。
由於受地理和氣候條件的影響,東南亞地區向是傳染病孳生的溫床,致命的急性傳染疫情,每年1項接著1項出現。政府機構固然應接不暇,手忙腳亂;各地居民更不免內心惶恐,不知如何是好。近年在區域整合上,已有了若干成就,區域一致行動的具體項目,也告漸漸浮現。團結力量大,用10國的相關資源來對付同項目的問題,無論如何比單打獨鬥強。因此趁著登革熱、霍亂等傳染病疫情接踵在東盟區域出現的時際,就把傳染病列為聯合防杜的試點,邀請聯合國相關機構、世界級的社會福利團體、非政府組織的專業人員前來參與,共襄盛舉。把以往因疫癘不斷而對東南亞卻步的行旅客商吸引來,用提升水準的環境做留客的本鈿,讓南洋「四季是夏、一雨成秋」的特殊氛圍,取代傳染病頻傳的壓力,皆大歡喜。